埃博拉病毒是人类已知最致命的微生物,一旦感染,病死率最高可达到90%。
据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数据显示,自有历史记载以来,埃博拉病毒疾病已经爆发过25次。当前在西非肆虐的传染病是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一次,现已导致千余人丧命。
那2014年的这次疫情是不是有史以来最致命的一次埃博拉疫情爆发呢?世界卫生组织对以往埃博拉病毒疫情爆发所制作的编年表过于冗长,大多数图表中的地图或图形信息也过于庞杂,所以我制作了一些简单的图表和大家分享。
为了进行疫情爆发的比较,我选取了世界卫生组织的表格并添加了当前疫情的数字(截至2014年8月9日),进行了一些计算,然后将数字输入一个应用程序,以可视化方式呈现数据。以下信息图表中所用的标注极少,因此情况一目了然,我还突出显示了一些关键状态和背景情况。
每次疫情的毒性
每个方块代表一次疫情爆发,以年份作为标记。方块的大小表示病例数量。以不同颜色代表毒性高低,病死率从黄色(0%)到红色(100%)不等。
埃博拉病毒的平均毒性为61%,自有记载以来,总计有4235人感染,2603人死亡。毒性是指“病死率”,即会导致死亡的病例百分比。在这张图表中,我以不同颜色来代表毒性,从黄色(0%的病死率)到红色(100%)不等。
2014年疫情爆发(历史上的第25次爆发)导致的死亡人数超过史上其他的任何一次。但这还不是最致命的一次:尽管这次的死亡人数最多,占到历史总死亡人数的44%,但这次“仅有”55%的受感染者(1013/1848)死亡,在本图表中显示为橙色。
2003 年在刚果爆发的疫情(第14次爆发)是迄今为止毒性最强的一次,病死率达到90%(128/143),在本图表中显示为红色。形容某种疾病的“致命”程度,通常是以这种疾病致死的可能性来界定,而不是以总死亡人数来界定。按照这个定义,2003年埃博拉传染病就是最致命的一次爆发。
毒性最低的一次爆发发生在2007年的乌干达。病死率为25%(37/149),在本图表中显示为黄色。(病死率最高和最低的爆发排除了三场病死率为100%的疫情,每场疫情均只有一人死亡,还排除了一次只有一名受感染者幸存下来的疫情,即图中左上角的红色和黄色线条。)
埃博拉病毒首次发现于1976年,当年同时有两次爆发。一次发生在苏丹,病死率为53%(151/284)。另一次为史上规模第三、毒性第二强的爆发,病死率达到88%(280/318),在本图表中显示为红色。这种疾病正是以此次疫情的地点——刚果民主共和国的埃博拉河来命名。
不同国家所爆发疫情的毒性
圆圈表示国家。大小表示病例数量。颜色表示毒性,病死率从黄色(0%)到红色(100%)不等。“几内亚”代表西非。
2014年的疫情被标记为“几内亚”,因为疫情就是在这个国家首先爆发的,目前则已蔓延整个西非,迄今已扩散到几内亚、利比里亚、尼日利亚和塞拉利昂。这是埃博拉病毒唯一一次入侵这四个国家,因此“几内亚”的数字就等于2014年的数字,到目前为止总共有1,848个病例,毒性为55%。
刚果(刚果共和国)爆发的疫情毒性最强,达到85%,在这张图上显示为红色。在发现埃博拉病例的国家——刚果民主共和国,病例数和毒性均排名第二。该国被标记为“刚果民共”,在1971年至1997年期间被称为“扎伊尔”。(这张图排除了1996年导致南非一名护士死亡的孤立病例)。
埃博拉病毒各属种的毒性
埃博拉病毒疾病:各属种的毒性。圆圈表示病毒属种。大小表示病例数量。颜色表示毒性,病死率从黄色(0%)到红色(100%)不等。属种:BDBV——本迪布焦埃博拉病毒;EBOV——扎伊尔埃博拉病毒;SUDV——苏丹埃博拉病毒;TAFV——塔伊森林埃博拉病毒。
埃博拉病毒的四个属种均会导致人类染病——本迪布焦埃博拉病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