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药具有奇特疗效,是少数民族的智慧结晶。然而,由于民族药起步晚,发展慢,被中药远远抛在身后。民族药创新发展成为非常现实、亟待解决的问题。如何才能提高民族药优势、拓展民族药发展空间?如何拿出科学数据使民族药药效更具说服力?民族药的科研开发该向何处走?是目前中医药创新发展中一个值得思考的话题。
民族药发展面临门槛
在慢病的预防与治疗上,民族药具有独特优势。然而,至今,大多数人对民族药并不了解,由于缺乏现代医学的科学解释和现代科学的临床数据,很多人不接受民族药品。即使奇正藏药在资本市场上有骄人的业绩,即使藏药、蒙药、维药、苗药等一些药企的主打产品临床疗效非常好,但产品销售一段时间后,似乎市场突然饱和了,狭窄的生存空间令民族药企发展后劲不足,民族药企的创新成为横亘在民族药企面前的必须跨越的关口。
日前,奇正藏药董事长雷菊芳强调了民族药进行二次开发的重要性,她认为,与中药、化药相比,民族药创新有一定难度。受生活习惯和文化传承等因素影响,民族药企不易长大,很难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民族药企应利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提升民族药的产品品质和现代化水平。
“目前已经到了民族药发展的重要关口”,雷菊芳强调,必须要有科学的数据证明民族药的疗效,必须通过二次开发提高药品的质量与标准,从而提升药品品质。民族药要想做强做大,必须“进城赶考”,跨过这道门槛。
为二次开发设“民族药专项”
事实上,近几年来,国家非常重视中药大品种的二次开发。中药大品种二次开发战略已经成为当前引领中药行业发展创新的重要策略,对推动中药市场的迅猛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中药的二次开发研究有过很多成功的优秀范例。比如天津天士力公司的“复方丹参滴丸”是在“复方丹参片”的基础上进行二次开发后上市的,该产品现在销售过10亿元,稳坐国内中成药单品销量第一品牌。保济丸、护心灵等都通过二次开发获得成功。
河南宛西制药非常重视中药二次开发工作,该公司相关负责人透露,目前,宛西制药结合企业产品优势,正在进行一些成熟产品的二次开发工作,预计日后将会陆续有老产品的新剂型上市。
中药大品种二次开发带动了一大批中药大品种的再次腾飞,促进了中药行业的迅速发展。据不完全统计,目前中药中270多个过亿的大品种销售总额已经占据了中药市场50%,积极推动中药大品种的二次开发工作也就成为当前中药科技创新的重点。
民族药发展比中药慢。民族药一直在追赶中药。
早在2013年“两会”,中国民族药企的佼佼者奇正藏药董事长雷菊芳曾提出建议,认为中药、民族药要想获得大发展,必须加强研发与创新,她建议在中药大品种二次开发专项中设立民族药专项。
雷菊芳认为:“民族药行业迫切需要借鉴中药行业发展的成功经验,在国家鼓励大品种二次开发的科技扶持政策引领下,把更多有潜力的品种通过二次开发做大做强,促进民族药产业的发展。”
她建议,国家科技部门在制定中药大品种二次开发政策时应对民族药设置专项,把民族药具有优势、全国医疗市场有大量治疗需求的一些常见病药品纳入支持范围,如骨科慢性退行性病变、皮肤疾病等;同时,对于制约民族药推广发展的上市后循证药物经济学的研究也纳入重点支持内容,并鼓励民族药进行新的剂型开发。
面临发展好时机
专家分析,民族药的发展现状决定了迫切需要对其重点品种进行二次开发。
藏药、蒙药、维药为代表的民族药是我国传统医药的重要组成部分,并积累了大量有效、安全、经济的方剂。近年来,在国家大力推动民族药发展的政策下,民族药得到了迅猛的发展,许多方剂被开发成了成药,并被推广应用于全国市场,带动当地民族区域经济发展,也使得各族人民都能享受到本民族的健康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