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多位业内人士向记者证实,海正辉瑞或正处于“离婚”前期,在去年以来业绩大幅下降的压力下,辉瑞方面正考虑撤资,清算离场。
“业内很多人都已听说这一事宜,分手形式将是辉瑞方面撤资,海正辉瑞今后或将吸收成为海正药业的一个事业部门或是子公司。目前,辉瑞已向不少咨询公司咨询相关事宜,开始清算离场价值。” 一位不愿具名的业内人士对记者透露。
这一消息尚未得到海正辉瑞的正式宣布,员工尚不知情,记者就此询问海正药业证券事务部,对方回应对于此事尚不清楚,目前海正方面也尚无变动计划,而海正辉瑞对此回应尚不知情,辉瑞方面亦暂未表态。
值得注意的是,这并不是近年来第一起跨国药企与本土制药合资企业一拍两散的案例,早在去年,默沙东就已宣布退出此前与先声药业共同成立的合资企业先声默沙东,而德国拜耳集团对滇红药业的整体收购财务表现亦不尽如人意。
“达不到商业指标,慢慢双方就容易产生嫌隙。其实这些合资药企运营失败某些程度上可以归结为2013年GSK(葛兰素史克)合规事件的后续反应,如果那件事情没有发生,这一切或许会晚些时间到来,但在合规整改的大方向下,还是早晚会发生。”罗兰贝格制药与医疗行业合伙人林江翰对记者表示。
“跨国婚姻”貌合神离
对于这起“联姻”尚未满4年的“离婚”,不少业内人士对记者表达了自己的看法,他们认为海正辉瑞面临拆分厄运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在于,合资双方对于双边都有各不满意的地方,并且这场联姻在一开始就已经“貌合神离”。
2012年9月海正辉瑞制药正式成立,作为目前全球500强企业与中国本土制药企业间规模最大的中外合资制药项目,合资公司成立伊始就得各方关注。该项目总投资2.95亿美元,其中,海正药业和辉瑞的持股比例分别为51%和49%。
早在海正辉瑞成立之初,时任CEO肖卫红就曾提出,到2020年将实现营收超20亿美元的目标,销售网络覆盖全国95%的三甲医院、90%的二级医院和 75% 的一级医院。
然而现实进展并不顺利:海正辉瑞在2013年和2014年的营收分别为43.19亿元和49.51亿元人民币,但到了2015年却出现了急剧下滑,营收仅为28.21 亿元,归属于母公司的净利润下滑超过100%。
在这样的业绩压力下,海正辉瑞一年内接连替换了两位CEO,包括CEO、CFO、销售副总裁在内的不少重要岗位成员也接连辞职。
“当年苗天祥(海正辉瑞现任CEO)也是以‘救火’的身份来就任的,据传最快今年12月苗天祥就会内部宣布辉瑞撤资的消息。” 以上知情人士对记者表示:“双边的业务和期望值现在都未达标,因此导致海正辉瑞双边母公司在中国区的盈利利润都受到了影响。”
据他透露,作为全球规模最大的跨国制药企业,此前辉瑞在中国区的布局主要聚焦在大医院、大产品上,辉瑞方面希望通过海正辉瑞来承载起辉瑞在中国广阔市场的布局。“一些利润较低的药物通过合规途径销售成本会很高,因此希望借由本土药企‘灰色渠道’的销售方式来打开低价药市场。”该业内人士透露。
事实上,早在成立之时,辉瑞中国区总裁吴晓滨就曾表示,合资公司与辉瑞母公司产品线不会产生重叠和同业竞争,主要针对占据中国70%市场份额的仿制药。但这一规划与海正药业对合资公司的期待实际有所出入。众所周知,海正辉瑞一直被海正辉瑞定位为公司从原料药企业到制剂企业转型的重要平台,海正药业将大部分的制剂业务也都陆续转移到了合资公司。可以说,海正药业并不满足于辉瑞对合资公司定义的国内市场仿制药销售的角色。
从一开始,双方的出发点就已有不同,一个希望聚焦国内,另一个则放眼于海外。也正因此,此前海正药业董事长白骅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透露,海正辉瑞在成立前关于控股权的问题就争夺了一年多,最困难的一次,双方进行了长达两个星期的封闭式谈判,谈判结果是最终海正药业以51%的比例拿下了绝对控股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