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天突然接到一个正在调整血压阶段的高血压患者电话,告诉我今天他的血压突然100/50mmHg了,自觉头晕恶心、出汗。
该患是1周前通过熟人到我这里就诊的患者,平素服用络活喜降血压,但是血压最近阶段(特别是过年前)一直持续很高,收缩压一般都在180~190mmHg。根据患者的特点,我给患者处方络活喜加上百普乐,并告知患者每日固定去测量4次血压,并记录下来。1周后带着血压的数值再来复诊,期间如有血压剧烈波动或不适,随时给我打电话。并嘱咐患者降血压不能着急,我们常规在4~8周左右把你的血压控制在目标水平,不能降得过快。因为各个器官已经适应高灌注状态,降得过快容易引起脑卒中等急性缺血表现,需要逐渐适应着把血压降下来。
这个患者昨日到医院就诊,找了另一个医生,那位医生看了一下他的血压数值,高压普遍在155-140mmHg,认为还高,所以「果断」让患者加服珍菊降压片。所以今日出现了上述结果。
说到这大家可能也明白了,患者症状是由于血压降得过猛而出现了组织灌注不足,交感神经兴奋所致,为了安全,我让患者住院观察了。
通过这个实例,使我有了一些思考,很多心血管临床医生,特别是低年资医生,虽然知道治疗药物的适应证、禁忌证,但并不能熟知药物的药代动力学特点,而实际上掌握药物的药代动力学特点非常必要。比如我们给患者吃了一种降压药物,患者会经常问大夫血压降得怎么这么慢啊,需不需要再加点药啊,这就需要你熟知你所应用药物的起效时间及发挥最大作用时间。
另外,像这名患者,我们更应该知道他多吃的降压药物什么时候能够代谢掉,以利于我们进一步治疗。基于此,我总结了一些心血管科常用降压药物药代动力学特点,以便于我和站友们共同学习。由于时间及水平限制,可能会有错漏或不全,还请大家共同完善,共同进步。
钙离子阻滞剂
氨氯地平(络活喜):给予口服氨氯地平治疗剂量后,6~12小时血药浓度达至高峰,绝对生物利用度约为64%~90%,终末消除半衰期约为35~50小时。连续每日给药7~8天后,氨氯地平的血药浓度达至稳态。老年患者以及肝功能衰退患者,氨氯地平的药物清除率减慢。
硝苯地平:由于首过效应,即释型硝苯地平胶囊口服给药后的生物利用度为45%-56%。缓释片血浓峰时在1.6~4小时之间,血药浓度-时间曲线平缓长久,每服用一次能维持最低有效血药浓度(10ng/ml)以上时间达12小时,24小时后90%的药物消除。
稳态时硝苯地平控释片的生物利用度相当于硝苯地平胶囊的68%-86%。硝苯地平控释片给药后血浆药物浓度按控制速率升高,首次给药后6-12小时达到高值稳定水平。多剂量给药后相对恒定的血药浓度得到维持,给药期间24小时内血药浓度的峰谷波动很小(0.9-1.2)。
非洛地平缓释片(波依定):口服吸收完全并经历过首过代谢,生物利用度约为20%。血药浓度达峰时间出现在服药后2.5-5小时。本品在年轻、健康受试者体内的全身血浆清除率约为1.2L/h(正常人的血量约占体重的7%-8%;60kg的人血量为4.2-4.8L)。本品的血药浓度随年龄增加,老年高血压患者(平均年龄74岁)的平均清除率仅为年轻人(平均年龄26岁)的45%。
ACEI类
依那普利:本品吸收后在肝内水解所生成的二羧酸依那普利拉,抑制血管紧张素转换酶的作用比本品强,但口服依那普利拉吸收极差。口服本品后约1小时血药浓度达高峰,而依那普利拉高峰血药浓度是在3~4小时。多数给本品后依那普利拉的有效半衰期为11小时。口服本品后,降压作用于1小时开始,4~6小时达高峰,降压作用可维持24小时以上。
培哚普利(雅施达):培哚普利被迅速吸收并在1小时内达到峰浓度。培哚普利的血浆半衰期为1小时。培哚普利是一种前体药物。27%口服的培哚普利以活性代谢物培哚普利拉的形式进入血流中。培哚普利拉在血浆中3~4小时达到峰浓度。培哚普利拉在血浆中3~4小时达到峰浓度。培哚普利拉通过尿液清除,其游离部分的消除半衰期大约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