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理报告年年都说扶持中医药产业发展,可是中医药界的两会代表依然年年吐槽……
听说今年两会吹来一阵中医药风--小组讨论会场外的茶水桌上摆放着菊花茶、板蓝根颗粒、感冒清热颗粒等常用中药;驻地走廊内也准备了小包装胖大海、麦冬、菊花等茶饮……
对此,全国政协委员、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王旭东直接点赞:“这事儿办得很好。”
其实,最近几年,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里总会提到“中医药和民族医药产业”的问题,要么是“扶持”发展,要么就是“积极发展”。反正看起来,国家层面非常希望中医药产业能发展起来。
然而,事实上,这阵中医药风似乎吹得不够猛,中医药产业似乎还没能乘风而起。
不信?看看代表委员们的吐槽。
进入“碎碎念”模式——
“金银花从27元最高曾涨到360元一公斤,后才降到100元每公斤左右;板蓝根从每公斤3元左右最高涨到30元,近期在10元左右;三七(120头)从每公斤40元,最高价涨到700元左右,太子参从原来一公斤200多元最高时达到500元左右……”
全国政协委员、以岭药业董事长吴以岭不断在算账。反正怎么算,大多数中药材较之前几年都翻了倍,甚至涨了更多。
原材料涨了,可是中成药的价格却不能涨啊!哪怕现在原定于去年落下的“中成药降价”的靴子因为某些原因最终不了了之了,但招标卡在那里,现在还有二次议价,谁敢涨?
除了价格,代表委员们还吐槽另一个问题——
“2012、2013、2014三年中药获生产批件数分别为37、27、 24个。”——这是一年比一年少的节奏啊!
“分别占当年全部生产批件数的6.0%、6.5%、4.7%。”——呃,整个中药产业占制药产业的30%左右啊!
“获准产品创新程度不高,2014年1~4类为0个,5类1 个,6类10个,8类2个,还有近半为补充申请。”——含金量不高,成绩不好看啊!
更关键是“6类中药新药又很难进入全国及省医保目录。“
为什么?“现行中药评审注册办法及技术要求没有充分考虑中药的特点!”
好吧,全国人大代表、康恩贝药业董事长胡季强的话中怨气很大啊!
好吧,那咋办?
国家在城镇医保、新农合等方面,提高中药的适用范围和报销力度——支第一招!(徐镜人)
中成药价格调整要按市场规律办事,降低中成药的降价范围与幅度,做到“有升有降”,对一些原材料价格上涨比较快的中成药,允许价格有一定幅度的上升——支第二招!(徐镜人)
扶持和鼓励企业创新研发,对中药创新项目给予资金扶持——支第三招!(徐镜人)
尽快调整中药注册监管政策,根据中药特点和现状,既大力支持已有中药产品提高标准、增加质量稳定性和产品安全性有效性,又支持创新中药和剂型创新——支第四招!(胡季强)
【两会提议案】
田惠光
全国政协委员,民革中央副主席、天津市社会主义学院院长
目前我国许多医院还依然使用单剂量手动配药的传统模式,容易产生影响药品质量、造成二次污染、浪费医护人员工作量等诸多问题,给医院和患者带来不便。建议尽快普及全自动包药系统,提高患者用药的准确性,避免人力和物力浪费,并降低二次污染、杜绝囤药倒卖等问题,同时有利于解决看病贵问题。
毕宏生
全国人大代表、山东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副院长
公立医院现在已经开始了药品零差价,这本身也是减轻患者的负担其中的一部分,另外一个呢作为医院来讲它是有社会公立的属性,它主要是为患者救死扶伤,但是作为政府对医院的投入,现在已经工资等都是靠医院自己挣。如果政府能够把这些医务人员这个待遇,工资,能够撑得起来的话,我们一心一意地治病救人为患者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