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继山东问题疫苗案后,药品流通领域暴风雨正在酝酿。药品流通企业担心,两票制会促进该行业的垄断化。记者获悉,5月31日是食药监总局对国内13000家药品批发企业发出的最后通牒到期日。此后,企业若仍存在“挂靠、走票”等问题,则面临被吊销营业执照的风险。
2016年3月,山东庞氏母女问题疫苗案让医药行业个人挂靠公司、获取资质走票违法经营的黑色潜规则完全暴露于阳光下。食药监系统此举既是在疫苗案后“收拾残局”,也是对这一多年来药品行业始终未能根治的毒瘤下刀。
潜规则
无证人员挂靠有证企业销售药品
根据中国《药品管理法》规定,国内只有获得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GSP)认证的企业才可以经营药品的批发、流通和零售。也就是说,个人是没有资质参与药品经营的。
所谓“挂靠”,就是无证人员以有证企业的名义,利用其提供的便利条件从事药品经营活动。一般“挂靠”后,必有“走票”,也就是无证人员借用有证企业的票据、证照,在支付一定的税款及费用后,使其药品销售行为合法化。
提供挂靠的经营企业对个人完全没有约束,甚至不知道个人买卖的是什么药品,这造成药品日常经营行为脱离监控范围,一方面可能让假药流入正规渠道,另一方面也可能让一些药品被毒贩利用制毒贩毒。
风暴起
多地开启“严打”模式
3月的山东问题疫苗事件如导火索般炸出了这条复杂隐秘的挂靠黑链。
针对是否存在涉嫌“挂靠、走票”等方面的问题,食药监总局5月3日发出《关于整治药品流通领域违法经营行为的公告》,要求所有药品批发企业在5月31日之前开展自查,圈定10种违法行为,时间倒查3年。
其中第一条就是“为他人违法经营药品提供场所、资质证明文件、票据等条件”。此外,还有“药品未入库,设立账外账”,以及“隐瞒真实药品购销存记录、票据、凭证、数据等,药品购销存记录不完整、不真实,经营行为无法追溯”等都在自查要求之中。
《公告》直指个人挂靠经营的潜规则。食药监总局的这一声势可谓史无前例。
根据要求,5月31日前药品批发企业能主动报告本企业所有挂靠人员名单、过票单位名单,并能主动清退所有挂靠人员,同时纠正其他违法违规问题的,可依法从轻或减轻处罚。
如5月31日还未上报的,省级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向社会"点名";对拒不报告、谎报瞒报以及自查不认真、整改不到位,且继续从事违法经营活动的,要撤销GSP认证证书甚至吊销经营许可证。
此后,至少18省市区针对药品流通公开发文,表示将就药品流通领域"挂靠走票"等违法经营行为来一场专项整治。此后,多地也相继展开攻势,开启"严打"模式。
安徽省第一个公开约谈该省449家药品批发企业,对辖区内药品经营企业开展检查,“检查覆盖面要达100%”。
湖南则设定了标准,选出7类企业作为重点监督。
广东省具体提出将“药品零售企业和诊所购进药品是否索取发票”列入此次整治内容,省内单体药店购进药品未索取发票的,一律撤销药品GSP认证证书并公告。有消息称,目前各部门还在制订“关于推进药品流通领域改革的若干意见”。行业报告则普遍预测,未来药品"批零一体化"的流通业态结构将成为大趋势。
此前,国家食药监总局药化监管司司长李国庆曾说,在我国1.3万家医药批发企业中,理想状况下,只保留3000家就行。在药企看来,食药监系统在疫苗案后发起的整肃无疑是变革开始的一个信号。
疑问存
“两票制”是否能斩断利益链?
对于如何有效斩断上述潜规则黑链,目前较为常用的方法是“两票制”的推广。
今年4月,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推行从生产到流通和从流通到医疗机构各开一次发票的"两票制",使中间环节加价透明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