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级诊疗推进受阻,部分移动医疗企业开始寻找突破口,一些互联网分级诊疗平台也相继涌现。这些平台或立足于服务体系,通过互联网通道在上下级医院间建立转诊服务;或立足于患者市场,通过互联网平台上的专家资源为患者进行病情预判,向其推荐合适的医院......
面对分级诊疗发展现状,移动医疗企业如何顺势而为,逐渐成为行业关注的焦点。10月24日,微医集团CEO廖杰远对话中国社科院公共政策研究中心主任朱恒鹏,就投资3亿美元建设的“全国互联网分级诊疗平台”能有哪些作为展开深入探讨。
在建设互联网分级诊疗平台的过程中,业内专家普遍认为,互联网企业提供的技术平台很有必要,且是未来发展方向。廖杰远表示,微医集团在构建分级诊疗平台过程中只提供技术平台,不会参与到医疗服务本身当中。
政策研究者VS移动医疗实践者:分级诊疗难点重重
在朱恒鹏与廖杰远看来,中国分级诊疗制度仍处于病态。其实,分级诊疗在中国并非是一个新兴概念,只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内涵有所改变。
朱恒鹏认为,中国的分级诊疗尚未建立体现为老百姓仍反映看病难、看病贵。“具体来说就是患者到县级以下医院就诊易;到北京协和医院等三甲医院看病难。”其病症一方面是因为中国缺乏一流的全科诊所、全科医生;另一方面是因为中国大医院的专科制度也没有建立合理的分工体系。
作为一个政策研究者,朱恒鹏认为中国建立分级诊疗制度的另一个困境是因为还没有抓住“门诊”症结。“以北京为例,医保统筹基金的65%用在了门诊上,但让人绝望的是,其中88%流向了三甲医院。”朱恒鹏认为,三甲医院是靠门诊支撑的,但建立分级诊疗制度,最容易突破的也是门诊。
但即便将门诊业务拉出来,互联网医疗企业恐怕也很难抢占这一块市场。朱恒鹏举例说道,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院长到欧洲考察的时候发现,华西医院70%的手术在欧洲是在日间手术中心完成的。“这就意味着,中国三甲医院的很多住院业务中,实际上有很大比例的业务应该是门诊业务。”
廖杰远认为,分级诊疗的难点之一体现为中国基层医生能力不足,但其目前获得的临床学习机会、科研机会、培训机会是非常有限的,“谁来帮助他们提升专业水平”。难点之二是老百姓对基层医生的信任度不足,“谁来提升患者对基层医院的信任?”。难点之三是医患之间匹配不精准,“全科医生是否能够做基础常见病的诊断,并将患者合理分配到对诊的专科医生那去?”
政策研究者VS移动医疗实践者:我走路你支招
国家政策引导下的分级诊疗制度建立之路困难重重,举步维艰,在这样的现状下,微医集团宣布投资3亿美元建设互联网分级诊疗平台。这不禁让人疑问,举全国之力建立分级诊疗制度的道路尚且险阻,成立仅仅几年的微医集团如何突破重围?
廖杰远认为,互联网平台做分级诊疗的核心条件是有没有足够的供应能力;有没有规模化的需求;如何做到高效匹配。三个条件中,廖杰远最为看重的就是能够发挥分诊功能的团队助理。
在构建分级诊疗平台的过程中,廖杰远一再强调,微医集团提供的只是技术平台,不会参与到医疗服务本身当中。“微医平台上的专家们有自己的原作机制,微医集团只是通过互联网为他们提供一个平台,绝对不会而且没有能力参与这些专家团队内部的运营,包括他们之间的利益分配方式。”
而在朱恒鹏看来,这一点也非常重要。“互联网医疗靠什么?第一还是要技术;第二要靠舆论引导;第三要靠形势倒逼。”朱恒鹏认为,财政困难了,医保资金困难了,养老金困难了,当政府没钱的时候就开始改革了。
“在互联网医疗突破上,最重要的不是钱,而是路径。”据廖杰远介绍,微医集团已经摸索出的路径大概是这样子。第一阶段是窗口外移,即将挂号窗口转移到手机上;第二阶段是通过互联网促进医疗资源的均衡配置;第三是看能否突破网上诊疗合法化等政策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