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下称“妇幼医院”)、邵逸夫医院接连获得HIMSS6认证的消息,将医院信息化和认证机构再次引入公众视野。
据了解,不同于国外种类繁多的医院信息化认证机构,除卫计委医院管理研究所的电子病历系统评级和卫计委统计信息中心的互联互通测评外,中国尚无权威的第三方独立评审机构。
中国的医院信息化已走过20个年头,相继出台了数据、信息化建设标准,但各大医院的落地情况参差不齐,部分医院甚至尚未打破院内的信息孤岛,更遑论医院间的信息互联。
据了解,当前,中国只有零散的区、县级平台,尚未形成统一的省级平台。
“国家医保部门和行政管理部门都没有信息平台的统一建设和规划,医院只能是各自为政,导致了医院信息化低水平重复建设的现状,投资资金额也很高。”北京安贞医院副院长周生来对记者表示。
周生来认为,只有真正集中起来进行医院信息化改造,才有助于资金的节省和信息大数据的统一,也便于对医疗机构质量的监控以及医保结算支付,并且,患者也可避免重复检查等问题。
没有信息化不可想象
记者拿到的信息服务体系图显示,妇幼医院的信息集成系统包含信息平台、门户集成服务、数据中心服务、主数据服务四个平台,接入这四个平台的系统囊括医技、患者、运营、大数据服务平台以及医生、护士工作台六个版块,每一版块又包含四至六个子版块。
这也是国内大多数医院信息系统的现状。中国的医疗信息化起步于上世纪80年代,发展30多年来,形成了少则几十个,多则上百个系统,其中代表性的有:HIS、LIS、PACS、EMR等等。
HIMSS副总裁兼大中华区总监刘继兰表示:“获得HIMSS6认证意味着医院不仅拥有了所有与诊疗相关的信息,而且可以有效应用这些信息。其主要标志是形成了有效的集成平台,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药品的闭环管理。”
对于医院来说,信息化改造往往需要“大动干戈”。妇幼医院副院长廖灿告诉记者,信息化刚起步时,医院要分别与医生、护士沟通。以电子病历为例,妇幼医院的电子病历系统开始是非结构化信息,改造之后形成了结构化信息,这就需要医生根据信息平台的操作要求填写信息,部分护士长期习惯手写记录,难以适应打字和移动端的操作。
“我们通过HIMSS6认证只花了一年时间,但背后的系统积累和人员培训花了很多精力。涉及到的个人、科室太多,不同的科室有不同要求,全部都要个体化,涉及到的各个模块还要进行整合。而且拖得越久,互联互通的成本越高,很多数据更加无法集成利用。”廖灿向记者说道。
另外,虽然医院信息化投入的资金占比并不算大,但需要长期维护、更新甚至更换。
根据浙江省人民医院信息中心主任郎义青发布的数据,北大人民医院、 301医院、武汉同济医院、北医三院每年常态化的信息化投入至少为2000万,例如日常需求管理和版本升级。除此之外,还需专项投入,例如2014年301医院新门诊大楼信息化建设投入1.5亿,BI科研分析引擎投入800万。
即便如此,医院的信息化改造动力仍旧很大。妇幼医院现有员工2720人,核定床位数为1400张。2014年,其门、急诊病人达397万人次,分娩量近1.8万人次,手术量4.43万台,日均门诊量超过1万人次。
“医院是很庞大的经济体,三甲医院的日门诊量上万,医疗质量和各个环节需要细致入微。如果没有信息手段帮助它运营是不可想象的,这不仅仅是投入产出的问题,更是合规性的内在要求。” IBM大中华区医疗与生命科学行业总经理刘洪说。
评级种类繁多,如何选择
妇幼医院科教信息部副主任杨秀峰透露:“HIMSS6认证后还需升级到HIMSS7级。做到HIMSS7的无纸化要求需要两点:各种流程必须是完备的,以及所有电子签名配备到位。电子签名由数字认证中心对印在纸上的图案进行认证。”
资料显示,HIMSS是“美国医疗信息与管理系统学会”的简称,其评估体系分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