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工艺技术的进步,我国阿莫西林酶法生产工艺有了长足的发展:
华北制药绿色酶法阿莫西林项目一期工程主体已经建设完毕。据项目负责人介绍,华北制药投资建设的绿色酶法阿莫西林项目共分为两期,一期工程已竣工,预计产能达2400吨。据了解,国内如健康元、联邦、石药、华药等原料药企业均已经开始了酶法技术应用产业化研究,目前的研究品种集中在7-ACA、6-APA、阿莫西林、氨苄西林等,尤其是阿莫西林已经有成熟的酶法产品推向市场。
阿莫西林是目前用量最大的口服抗生素品种,全球每年用量超过15000吨。用酶法工艺替代传统的化学合成法,最大的区别在于新工艺摒弃了传统化学合成法中使用的有毒有害的有机溶剂,更环保,使用起来更加安全有效,提升了人员、环境的安全系数。有专家表示,阿莫西林酶法工艺替代化学法在中国已成趋势。
抗生素佼佼者
阿莫西林是继氨苄西林之后上市的第2只半合成青霉素类广谱抗感染药物,用于治疗泌尿道感染、肺炎到淋病等多种常见感染性疾病。经研究,1981年药物学家开发出阿莫西林与克拉维酸钾的复合剂,上市后迅速风靡国际医药市场,销路一路高歌猛进。
1987年,全球阿莫西林制剂市场总销售额为2.75亿美元,至1993年这一数字急增至11.73亿美元,2000年更上升至18.48亿美元,2013年,阿莫西林制剂全球总销售额为35亿~40亿美元,其原料药国际市场总销量大约在1.8万吨左右,这一数字相当于20世纪80年代其平均年销量的几十倍。
阿莫西林之所以畅销不衰,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其性价比较高。虽然国际抗感染药物市场上已有多种新型抗生素产品,但阿莫西林以其价格低廉、疗效显著等优点继续占领各国市场。
我国自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仿制生产阿莫西林,至90年代,我国药企基本掌握了从青霉素工业盐裂解生产6-APA(合成阿莫西林的主要中间体原料)的工艺,且收得率也大幅提高,故国内阿莫西林原料药产量开始迈上新台阶。据有关媒体报道,20世纪80年代,我国阿莫西林原料药每年的总产量仅一二百吨,但到90年代,其年产量即提升至1000吨以上,且产品开始少量出口海外市场。至2004年,我国阿莫西林原料药产量已跃居世界前列。
产能扩张进行时
随着欧洲及北美洲等发达国家对阿莫西林需求的不断上升,我国企业也开始扩张阿莫西林原料药产量。有报道称,2012年,联邦制药在内蒙古自治区投资兴建的全球最大6-APA生产项目,将年产12000吨6-APA及1600吨克拉维酸钾,完成投资16.5亿元,目前6-APA生产线设备安装调试基本完工。如若4期工程全部完成,届时其6-APA总产量将达创纪录的2.4万吨,位居世界首位。而该公司同样看好阿莫西林的前景,拟将部分6-APA转化成阿莫西林原料药用于内销或出口。据此预测,在2~3年后,阿莫西林国内市场将发生重大变化。
内蒙古常盛制药年产4000吨的化学法阿莫西林生产线,将改造为酶法阿莫西林产业化生产线。该项目获得了政府38.8万元节能技改奖励资金。
目前我国青霉素工业盐产能已严重过剩,近有消息称,去年我国青霉素工业盐产能已超过10万吨,而国际市场仅需7万吨左右,故剩余青霉素盐只能加工成6-APA或其它半合成头孢菌素用的原料,引致6-APA的总产量近年来也是急剧增长,估计国内该产品总产能约2.8万吨,已超过国际6-APA市场实际销量的2成左右。
由于6-APA产品价格一跌再跌,作为6-APA主要下游原料药的阿莫西林等产品的扩产创造了良好条件。据市场分析人士估计,2013年,我国阿莫西林原料药总产能已超过1.3万吨,实际产量估计为9000吨左右,相当于国际市场总销量的一半,且大多数产量均在国内市场消化,出口数量极小。
国际市场看好
我国药企很早就开始仿制生产阿莫西林,且从20世纪80年代起就开始出口海外市场,但由于国内阿莫西林原料药生产商过分看好该产品出口市场,故主要的阿莫西林生产商(华药、石药、联邦制药公司和山西大同阿拉宾度公司等)近年来均积极扩大其产品产量,目前,这些大型生产商的年产量均已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