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乐观估计,如果各国在2020年前进一步加速艾滋病防治工作,人类将有希望在2030年结束艾滋病流行,从而避免1120多万人死于艾滋病相关疾病,同时挽救1800多万人沦为新的感染者。
这一信心来自于各种积极的数据和突破。它们显示,人类防治艾滋病疫情已迎来了重大转折点:目前全球约有3500万艾滋病毒携带者,但感染人数和死亡人数正逐年下降。过去3年,全球新发艾滋病感染率下降了13%;2013年,新发感染者人数约为210万,为本世纪最低。
许多专家认为,上述种种迹象正使“艾滋病从世纪绝症逐渐转变为一种可控可治的慢性病”。这种转变证明,几十年坚持不懈的努力是有效的,也只有全球共同携手,才能带来积极的变化。
以“迈向一个没有艾滋病的世界”为主题的第20届世界艾滋病大会,7月20日至25日在澳大利亚墨尔本举行。每两年召开一次的世界艾滋病大会,吸引着全球顶尖的艾滋病防治领域的专家参与分享艾滋病防治的最新进展。
上海市艾滋病诊疗中心主任、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教授卢洪洲自10年前起,几乎参加了每一届世界艾滋病大会。记者日前采访了卢教授,在他那里获取了大量从艾滋病大会上带回的信息,以及他对我国防治艾滋病工作的思考。
“密西西比婴儿”病情复发
在关于此次艾滋病大会的报道中,“密西西比婴儿”成了热词。此事源出于美国卫生官员和专家发布的一则信息,即曾被认为已经得到“治愈”的“密西西比婴儿”在停药两年多后,体内再次检测出艾滋病毒。
“密西西比婴儿”2010年在美国出生,她的母亲在分娩时才被发现是艾滋病毒携带者。这个婴儿出生30小时,医生开始使用3种抗逆转录病毒药物给予治疗,使其血液中病毒数量明显减少,并在1个月后降到常规检测无法发现的程度。婴儿18个月大时停止用药,随后27个月中也未检测出病毒。2013年3月,治疗医生宣布她已得到“功能性治愈”。这一业界大事一经宣布,即引起了某种猜测:是否因为及早干预治疗,所以提前预防了病毒繁殖并潜伏进机体细胞内,因而避免该婴儿成为所谓的病毒宿主?不料,在本届大会召开的前1周,事情出现了逆转。
“这一消息无疑令我们非常沮丧。”本届大会联席主席莎伦·列文博士在新闻发布会上难掩失望神情。莎伦是澳大利亚莫纳什大学教授、生物医学研究所联合主任,是艾滋病治疗领域的前沿学者。
尽管结果令人颇感失望,但“密西西比婴儿”带给科学家许多重要提示:婴儿在病情复发前有很长一段时间未检测出病毒,到底是什么机制在起作用?高灵敏的检测手段都没有发现潜伏的病毒,病毒到底藏匿何处?是什么因素触发了病毒卷土重来?莎伦表示:“这提醒我们,彻底治愈艾滋病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目前我们所完成的工作充其量是控制了艾滋病毒,使疾病得以缓解。”
“目前,既无能一劳永逸的疫苗,‘功能性治愈’又遭受挑战,看来对抗艾滋病面临更严峻的挑战。”和其他专家一样,卢洪洲在谈到“密西西比婴儿”事件的影响时表示,抗艾任务艰巨,还是要做好长期作战的准备。
抗癌药物“引蛇出洞”
尽管发生了“密西西比婴儿”事件,全球艾滋病防治的曙光还是多于阴霾。卢洪洲向记者介绍了本届大会上所展示的一些新治疗方法,其中一个亮点来自丹麦奥尔胡斯大学医院。研究者使用传统的抗癌药——罗米地辛,成功地将隐藏在感染者体内的艾滋病毒“剔除”出来。卢洪洲形象地将之比喻成“引蛇出洞”,这一研究进展被同行评价为“为寻找有效的治愈艾滋病的方法提供了前期基础”。
研究负责人、丹麦奥尔胡斯大学医院医生奥莱介绍,在这项试验中,6名感染者在两周时间里,每日以正常癌症患者三分之一的剂量服用罗米地辛。抗癌药在进入体内后,唤醒沉睡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