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ogleplex,谷歌总部,坐落于美国加利福尼亚的山景城。谈及这座繁华又极客的科技城堡,免费的美味食物、颜色鲜艳的自行车、高薪似乎是标配。从2007年投资23andMe开始,谷歌逐步拓展其在生命科学的业务,加大投资力度。从基因数据、新型药剂、疾病研究、智能硬件到医疗健康应用,谷歌由点到面、层层布局。为了在生命健康保持创新和先进,谷歌高层不断招募生命科学家,加入团队开启新的医疗保健项目。
谷歌对于学术圈大咖的魅力有哪些呢?
强大的技术资源+ 告别论文审核机制、价值观契合
2012年,华盛顿大学终身教授、电气工程师BrianOtis 辞去大学职务,加入谷歌,专注研发用于检测糖尿病患者的智能眼镜。
2014年,加州大学老化研究的带头人、分子生物学家CynthiaKenyon加入谷歌控股的生物科技公司。
2015年3月,哈佛医学院心脏科专家JessicaMega,离开哈佛加入谷歌生命科学团队,担任首席医疗官。
2015年9月,美国国家心理健康研究中心(NIMH)所长ThomasR. Insel宣布辞去NIMH职务,加入Alphabet生命科学部门,专注开发管理心理健康的应用。(专访:为什么美国最高心理健康研究所所长决定加入Alphabet?)
谈及做出这一重大改变的原因,Mega表示,谷歌对于这些生物界教授、专家的魅力在于它强大的技术背景。谷歌拥有得天独厚的硬件和软件工程师团队,他们具备优良的数据分析和工程学素养,能为生物医学大牛提供优于研究机构的数据资源和收集渠道。与他们一起共事,影响巨大。
对于从学术圈转向产业圈的现象,斯坦福大学的心脏病专家EuanAshley表述,大型公司的数据是学术研究者向往的源泉。研究院所正在与谷歌,以及其他生命科技公司竞争。相比于斯坦福,这些公司能够支付更多。
斯克利普斯应用科学研究所主任EricTopol表示,薪资、工作环境并不是唯一的诱惑。硅谷提供的技术资源,是科研院所所不能企及的。研究人员在这些公司实现个人价值的机会,远远多于留在学术机构。因为很多科学家追求的是有益于人类的实际应用,而不是论文或者奖项。这与企业的价值观吻合。
谷歌“智能”隐形眼镜的负责人,BrianOtis,设计理念是通过糖尿病患者的眼泪检测血糖水平。当初开启这个项目时,Otis面临着两个大问题:首先,无限传感器的电子产品如何嵌入隐形研究中?其次,它如何反映血糖水平?这些未知本身就是他加入谷歌的诱惑,因为谷歌能够提供对应的资源和场所回答这两个问题。
事实证明,Otis的抉择是正确的。2014年,谷歌与制药巨头诺华与签订协议,继续共同开发智能眼镜,用于矫正视力和检测血糖水平,并有望于2016年开展临床试验。作为谷歌生命科学的硬件和医疗设备部门的主管,Otis表示坚持并执行当初的构想,是他留在谷歌的原因。
与同行业竞争,看谷歌如何享用生命健康这块香饽饽
项目广泛+ 与学术界结盟
与谷歌一样,苹果、IBM、英特尔(Intel)等多家科技界大企业都开始进军医疗,竞相争食。
2015年3月,伴随新品发布会,苹果ResearchKit首次亮相。作为一个开放式应用平台,ResearchKit允许医学界专业人士创建诊断类APP,接入iPhone、ipad等设备收集患者数据。
紧接其后,4月,IBM推出IBMWatson健康(WatsonHealth )和Watson健康云,通过IBM的认知计算机技术处理来自于不同数据库的大量健康数据。该项目能够帮助医生通过患者个人电子设备获得健康信息,从而更全面、及时诊断。健康云还可以为制药公司提供更有效的临床数据管理平台。
与此同时,英特尔也起步开发云计算服务,提供更多个性化癌症治疗数据。脸书(Facebook)、微软(Microsoft)和亚马逊(Amazon)都参与其中。
谷歌的与众不同在于:公司花费更多的资源探索潜在的健康类应用程序,且比较于其他公司,其涉足领域更为广泛。投资人预估,谷歌在生命科学的研究投资每年超过十亿美元。尽管公司高管表示,它不会影响其他支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