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PharmaNews 行业信息 行业分析 正文
内容搜索
热门内容
推荐内容
最新内容
反馈意见和建议

跨国医疗版图浮现 谁在争夺“世界病人”

许加印要跟哈佛合作在中国建世界顶级医院、冯仑与刘永好等联手成立中国医疗健康产业联盟。没听错!群商正逐鹿中国健康界。

日前,国务院印发《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首次把健康作为服务业乃至产业赋予新定位。蕴含其中的8万亿商机燃起了资本激情。

资本嗅觉是敏锐的。2012年底,60岁老人达到2亿。未来医药、健康、养老需求将呈井喷之势。

然而,健康的公共属性与产业的市场属性如何平衡、中国现行医疗体制弊病、社会办医“玻璃门”等问题横亘在资本面前。商业的力量会撬动既有利益裂变、既有体制变革?

一场健康的资本大戏即将启幕!

王先生,46岁,生活在上海。和所有的生意人一样,高血压、肥胖这些问题早早的“找上门”,但还有一位“不速之客”。20126月,王先生被诊断为肺癌。

像很多人一样,从上海到北京,王先生开始寻找能够拯救自己生命的医院和医生,直到国内的专家对着他的病情摇头。如果不是老朋友的提醒,王先生并没有意识到自己还有另外的选择:出国看病。

从当年81日两周期化疗后复查病情没有好转,到王先生在美国麻省总医院(MGH)肺癌中心见到主诊医生,前后共花费了19天。而在停止化疗、启用靶向治疗一个半月后,王先生的病情得到了有效控制,并于201211月回到上海,只需要再定期复查。

在蔡强2010年创办“盛诺一家”后的三年里,已有不少像王先生一样的重症病人通过他们的中介服务获得了出国看病的机会。“我的目标是10年救1000个人的命。”蔡强说,“为了能够让国内患者享受到最优质的医疗,我们只与国外最好的医疗机构合作。”

随着跨国就医便利条件的出现,人们可以在全球范围内探寻自己所能享受到的最好的医疗服务。尤其是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的崛起,一个庞大的富人群体正在产生。波士顿咨询曾预测,2020年,中国的富人数量将达到2.8亿,购买力将达到3.1万亿。

富人们正通过一些渠道去国外最好的医院治病。他们是如何获知相关信息?都有哪些罹病者选择“出国看病”?而一些发达国家的人群,却扩散到发展中国家进行诊疗。

全球哪些国家在争夺世界病人?跨国医疗版图已经浮现出轮廓。

出国看病:重症患者的另一种选择

整个问诊时间长达一个半小时。

在美国就医期间,两个细节让王先生印象深刻。

一个是医生的问诊时间。整个问诊时间长达一个半小时。一半时间是医生在阐述疾病治疗方案,另一半的时间医生让患者自由提问。另一个则是化疗不需要住院。在美国进行化疗的副作用没有那么大,很多人还可以在化疗后继续工作。

这样的就医经历,对于那些在国内看病挂号都需要托人靠关系的患者而言,是难以想象的。而真正让美国在医疗费用十分昂贵的情况下依旧保持竞争力的,无疑是其全球顶尖的医疗技术。

协和副主任医师陆菁菁此前曾在麻省总医院做过访问学者,在她的记录中,麻省总医院是美国最大的研究型医院,每年投入研究的预算高达4.63亿美元。医院甚至在住院区之外又专门租用了场地,用于实验室的建立和科研工作的开展。

在美国,全球顶尖的医疗机构不只麻省总院一家,还有约翰霍普金斯、克里夫兰、梅奥、MD安德森等等。这些在医学界神圣的名字,非专业人士却鲜有了解。大多数时候,只有当刘翔、姚明、潘石屹这样的名人赴美就医或体检时,美国医院才会进入中国公众视野。

并非美国医院对病人做了“特殊”的选择,关键在于医疗行业信息的极为专业性和严重的不对称性,普通患者即便有支付能力和医疗需求,很难清除的了解各家医疗机构特点和优势,更遑论过程当中的一些复杂专业的就诊程序。

这些因素导致了出国就医,特别是医治癌症等疑难重症,在中国仍十分小众。“我们每年服务的患者,大概仅在100人上下。”蔡强说。

但从宏观的角度看,这个领域仍具有相当大的潜力。一方面是中国富裕阶层的快速增加。波士顿咨询曾发布报告称,到

查看所有的文章内容需要 VIP会员权限 查看


 

 

点这里复制本页地址     发送给您QQ/MSN上的好友


相关文章

  药品降价屡被化为无形 医药业坎坷的降价路

  中医药行业维持高景气

  大病保险六大举措突破部门“利益藩篱”

  6-APA疯狂投资倒逼产业整合 出口价跌

  战略亏损还是资本回报 社会办医陷入两难

  新一轮药价调控思路渐明:扶低价 压高价

  品牌仿制药:迎来行业发展新契机

  濒危药材资源紧缩待解

  不具备提取能力中药企业 或将面临兼并潮

  医药流通业转型提速 行业集中度将提升

品牌制药企业在2014年的营收增速将保持在2%

社会资本办医门槛还太高 急需政策细化

基药市场:一块隐形的蛋糕

2013医药行业迎来转折年

2014药品招标大年 外企或集体放弃基药招标

江西基药增补暗度陈仓终落锤

市场发力 需求倒逼中国医疗产业升级提速

中药企业遇“严冬”考验 挑战与机遇并存

公立医院改革北京模式:存量改革的第三路径

冲破新品价值判断“雾霾”

相关评论

    
本文章所属分类:首页 行业信息 行业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