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药品审评审批制度改革一年之后成效初现。随着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制度(Marketing Authorization Holder,MAH)的落地和仿制药一致性评价制度的推行,中国药品领域正悄然发生着变化。所有这一切改革的最终目标都是要提高中国药品的质量。
一家申请试点的某生物制品企业测算,一旦实施MAH制度,将为该公司节省约5亿元人民币的建厂成本,预计产品上市时间可缩短3~4年。
“过去一年中国医药行业整体政策环境有了明显改善,MAH试点等改革举措对医药行业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中国医药产业具备了良好的创新势头,医药创新生态系统已经初步形成。”麦肯锡全球副董事合伙人陈波今年1月在盖茨基金会举办的“医药研发的全生命周期”研讨会上表示。
药企的春天来了
2016年12月23日,山东省齐鲁制药有限公司研发的抗肿瘤新药吉非替尼片剂,经国家食品药品监管总局批准取得上市许可持有人文号,成为我国首个MAH试点品种。
2017年1月12日,国家食药监总局批准齐鲁制药(海南)有限公司生产的吉非替尼片、上海迪赛诺生物医药有限公司生产的依非韦伦片以及成都倍特药业有限公司生产的富马酸替诺福韦二吡呋酯片均为国内率先仿制成功的药品,与原研药的质量和疗效基本一致。
2015年8月9日,国务院印发《关于改革药品医疗器械审评审批制度的意见》(国发 2015 44号),明确了5项主要目标,包括提高审评审批质量、解决注册申请积压、鼓励研究和创制新药、提高审评审批透明度等,以及提高药品审批标准、推进仿制药质量一致性评价、加快创新药的审评审批、开展MAH试点、落实申请人申报主体责任等12项具体任务。
由此,我国药品医疗器械审评审批制度改革的大幕正式拉开。
“药品改革的44号文发布,对生物医药产业来说是一个跨时代的改革意见,围绕质量的主线,一手抓新增(推进药品上市持有人制度改革),一手抓存量(仿制药一致性评价),一手抓基础性改革(加强临床实验规范)。企业都在欢呼,春天来了。”上海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副局长陈尧水1月在接受国家食药监总局媒体采访团采访时表示。
三个层次布局医药创新
2016年10月,麦肯锡发布《构建可持续发展的中国医药创新生态系统》报告,称:“中国医药产业目前仍然是以仿制药生产为主。过去十年医药产业年均15%以上的高速增长,主要得益于人民生活水平提高而释放的健康需求和医保覆盖,而非产业结构升级所致。如果不能在今后十年调整医药产业结构,建立起创新产业链,中国医药产业的发展将后劲不足。”
要改变当前生物医药行业的现状,中国需要在三个层次的医药创新上布局:原始创新、渐进性创新和精益仿制。
“原始创新依然是全世界最难的,这需要大量基础知识的支持,中国还有很多不足。在已知靶点的跟随式研发也不容易。相对前两者,仿制药一致性评价相对容易,但是对中国来讲仍然是大的挑战,因为还需要在药品质量上有一定程度的提高。”中国外商投资企业协会药品研制和开发行业委员会(RDPAC)科学与药证事务部高级总监闫慧表示。
推行仿制药一致性评价
当前中国18.7万个药品批准文号,其中12.1万种化学药品中96%是仿制药,精益仿制无疑是提升中国药品质量最快的一个捷径。
“与原研药相比,仿制药价格低廉,受到消费者欢迎。但是,中国的药品审批仅进行‘质量标准’控制,未进行生物等效性验证。也就是说,大部分仿制药仅是化学成分相同,临床有效性是否等同不能保证,造成大量‘合格的无效药’占据仿制药主体。国际上对产自我国的仿制药基本不认可。”一位药品行业专家曾对记者表示。
国务院研究室综合司巡视员范必在其《中国药品监管体制改革研究报告》中提到,大量存在质量安全风险的仿制药、中成药甚至假劣药品,通过地方保护、商业贿赂、虚假广告等不正当手段进入正规渠道,包括进入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和医保报销目录。部分产品为了中标,价格降到成本之下,药品质量缺乏保障。而疗效确切、经过严格科学验证的药品,如不适应医药行业的“潜规则”,很难推广应用。因此出现了“劣药驱逐良药”的现象,浪费了大量的医疗支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