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PharmaNews 行业信息 独家分析 正文
内容搜索
热门内容
推荐内容
最新内容
反馈意见和建议

中药产业没理想

 中药没理想

l        ——欧盟《传统植物药指令》实施前7年宽限期内,无一家中药企业递交注册申请

l        非处方药。

l        口服、外用或吸入制剂。

l        产品必须具有30年以上的使用年限,包括至少15年在欧盟国家使用的年限。

l        只有源于植物药的产品才能登记上市。

  欧盟《传统植物药指令》中这几条看上去非常简单的条款现在是横亘在中药企业面前难以逾越的深壑。直到2011年的51,在长达7年的宽限期内,没有一家中药企业向欧盟成员国正式递交注册申请的事实与我国传统药物大国地位极不相符。对于中药企业来说,失去的绝不是看上去微不足道的市场份额,而是整个中医药行业对于角力国际市场的自信力。反映的是中医药企业整体实力不足,国际视野不开阔,发展的意识不强烈,说到底,是一个行业缺乏理想的短视表现。

  中药国际化倒退

  在宣布欧盟《传统植物药指令》(以下简称《指令》)从51日起全面实施之时,欧盟委员会负责卫生医疗事务的发言人弗雷德里克•文森特也不无遗憾地表示,在7年过渡期内顺利通过注册的植物药有350种左右,但没有一例中药通过注册。这意味着未经注册的中药将不得在欧盟市场上作为药品销售和使用。

  7年时间,零注册。

  在我国提出“中药国际化”概念15年之后,在欧盟已然降低了传统药物注册门槛之后,中国的中药企业还是没能在国际化道路上有所突破。长达7年的宽限期内,没有一家中药企业向欧盟成员国正式递交注册申请的事实与我国传统药物大国的地位极不相符。对于中药企业来说,失去的绝不是看上去微不足道的市场份额,而是整个中医药行业对于角力国际市场的自信力。反映的是中医药企业整体实力不足,国际视野不开阔,发展的意识不强烈,说到底,是一个行业缺乏理想的短视表现。

  无利起早

  中国医药保健品进出口商会副会长刘张林这几天接电话接到了手软,几乎每电话都与中药未能在规定时间内进入欧盟这件事有关;在《医药经理人》专访前的一个小时,他刚刚接受了西班牙一家电视台的采访,人家上来问的第一个问题就是:“什么原因让中药止步于欧盟?”

  中药企业在谈及未能在规定时间内向欧盟提出申请的原因最主要的有两个,一是《指令》中要求传统药物必须具有30年以上的使用年限,其中包括至少15年在欧盟国家使用的年限。按此推算,中药产品必须最晚在1996年开始在欧盟销售,1981年开始在其他国家上市销售才能符合条件。由于中药均以“食品、保健食品”的身份进关,报关单上往往都写着食品或保健品,因此难以提供在欧盟各国市场15年使用历史的证明。二是预计每个品种将花费200万到1000万元人民币的注册费用让中药企业也难以承受。同仁堂集团总经理郭桂芹介绍说,他们请来的一家荷兰中介公司要价27万欧元,这其中包括咨询费、材料整理费、翻译费等。

  不过刘张林认为,企业缺乏积极性主要是因为中药企业在欧盟的市场销售额不多。据资料显示,我国中成药出口额为1.8亿美元,而在欧盟市场,只有1300多万美元。很多企业将中药出口到欧盟国家,提高企业形象的作用似乎远大于创造利润的作用。因此,欧盟市场的得失,不会影响到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引不起足够的重视在所难免。

  奇星药业国际贸易经理袁科伦曾对媒体表示,“放眼全球,中国才是中成药最大的销售市场,只要把国内市场做好了,欧盟市场可以说无关紧要。”据悉,奇星一年的中成药出口额大约是3000万美元,其中东南亚市场就占了一半左右,而欧盟市场仅仅为200-300万美元。“为一个几百万元的市场砸下几千万元的资金,性价比并不高。”

查看所有的文章内容需要 VIP会员权限 查看


 

 

点这里复制本页地址     发送给您QQ/MSN上的好友


相关文章

  药品价格应当由谁决定

  治理非法回收药品关键在源头

  国内缺乏标准 国际市场中药的价格便宜

  IMS报告显示:美国处方药销售额增长放缓

  中药在欧盟遭遇“身份”危机

  基药免费供应还是个“传说”

  2010年美国医药市场盘点

  “举国体制”支撑中药创新发展

  数字化将为中医药发展插上翅膀

  基层常见病用药相机谋动

中国拟取消外资药定价特权 一步到位难实现

中国拟取消外资“特权药”

中药走出去的喜与忧

求解中成药在英国使用难题

产业链几近失控 中药产业“红灯闪闪”

本土药企如何才能摆脱研发路径依赖

政策支持 中药股机会显现

抗抑郁药:一座尚未充分开发的富矿

突破中药出口四大障碍 国家营销亟待建立

利好政策与环境培育新药推广的沃土

相关评论

    
本文章所属分类:首页 行业信息 独家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