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界和丁香园打起来了,大家都是熟人,对错不好说,但为什么要打起来,倒值得说道。
说来话长。这一两年来,互联网医疗项目被各路资本狂热追求,结果很庸俗——郎财女貌,一些眉眼齐整的项目纷纷被财大气粗的壕们抢婚了,但锣鼓喧天地上了花轿之后,就似乎下文欠奉。
本来在人们想象中,只要BAT介入,就要开始烧钱抢地盘,就像打车软件一样打得火星四溅,但现实却出人意料的平静。不过,沉寂一段时间后,少数几个项目动静了,如丁香园开始自己建医院。丁香园有这个优势,注册医生海了去。但医学界也擅长此道,在医生中有巨大影响力,所以碟子碰到了碗,同行之间的小打小闹也没什么。不过还是那句老话,和气生财。
互联网企业放着好好轻资产运营不干,为啥要从云端落地做医院呢?
在信息化和移动互联网面前,从飞机导弹到柴盐油米无所不移,但只有医疗业顽固地坚守着旧世界最后的堡垒。从实际效用来看,几乎纹丝不移。譬如号称移动医疗的入口——挂号,现在也只是鸡肋而已。网上预约了,到医院还得来重新挂一次,何苦来哉。
医疗之所以如此移不动,主因是旧体系生意兴隆,新变革自然难以发生。前几天段涛从医院的角度有过精彩剖析,这里不再赘述。
不过人们渐渐明白,移动医疗的机会很大程度要取决于医生,或许医生的争夺大战才刚刚开始,以后此类争夺可能成为家常便饭。
换个角度,从消费者的来看这种移不动。消费无非分两种,一是刚需;二是冲动性消费。前者不消说,谁也离不得;后者可是一门大生意,譬如你在超市买了东西,结账时要面对的收银台,显眼处放着巧克力、口香糖等。在你看到它们,便意随心动,略一冲动或心理暗示,就买了,即便这不是你真的需要的东西。这就是冲动性消费。(但网购来后,消费者没机会看收银台;即便走进商店,结账时刷微信,顾不上看收银台,所以这两年糖果类公司的销售直线下掉。)
但医疗消费很少有冲动消费,病人在痛苦中煎熬着,没有丝毫的浪漫情绪,只有病痛中的理性,精打细算的计较。譬如智能血糖仪,在检测功能上很难比原来的专业器械制造企业更专业,即便附带的App可以给出一些建议,但并不是不可或缺,若要收费,不好意思,我自己多注意点就行。另外,没有医生的支持,这种项目很难成功,但对医生而言,网上问诊受限,自己的病人本来就多得看不完,没有动力参与进来。此外,这个群体基本是中老年人,对于新技术并不感冒。
总而言之,目前的移动医疗项目主要是商业模式创新,试图以依靠提供流程便利来介入医疗,但对于患者,这些大多是可有可无的鸡肋,若要为此付出经济成本,就难了。从美国的经验看,针对个人的消费品和服务,只有更加偏重临床准确性和医学专业性才会有前途。也就是要真正有用,能提供临床帮助。譬如可穿戴把某个大型医疗设备小型化了,还能达到临床要求。但这需要极其强大的研发能力,或许只有高科技企业能玩转。
可穿戴之外,被人们看好是通过流程再造,改进医院一些不愿自行解决的外围流程,为病人提供真正的帮助。但美国的经验也显示,针对个人收费的项目极其艰难,所以他们更多的项目转向保险。中国的商业保险覆盖极低,所以中国的移动医疗项目必须找对痛点,换个说法就是,必须救命的项目才有成功机会。
以第一届奇璞奖得主扁鹊飞救为例。它为心脑血管病患群体更为便捷、专业的急救监护,大大提高送医就诊的效率。这对分秒必争的心梗和脑卒中患者而言就是救命。这当然就是刚需了,要知道,中国每年有350万人要死于心脑血管疾病。
120急救系统的不靠谱由来已久,多次见诸报端。一是不及时,更重要的是不专业,像心梗、脑卒中病人要争分夺秒地抢救,在病人在进入急救室之前就要开展救治,做好前期的工作。但目前中国的急救流程不乐观,从病人发病到获得救治,送诊二级医院平均要耗时5小时,再转到三级医院平均总共耗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