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PharmaNews 研发动态 不良反应 正文
内容搜索
热门内容
推荐内容
最新内容
反馈意见和建议

宝宝退烧药如何科学服用

 发热是指口腔温度超过37.3摄氏度,腋下温度超过37摄氏度,直肠温度超过37.6摄氏度。发热是一种疾病症状,很多疾病都可能引起发热。孩子发烧是令许多父母担忧而又经常碰到的事,摸着孩子发烫的额头,看着体温计的刻度不断攀升,父母们必定会心急如焚,手足无措。

宝宝发烧服用退烧药有讲究

一般来讲,孩子发热应该及时到医院就诊,接受医生的问诊、听诊、叩诊,同时做血液、大小便、透视等相关检查,然后才可能对症用药。但有的情况下,发热的孩子不能马上送医院就诊,孩子的父母希望借助于家中的退热药来达到把体温降下来的目的。这时,掌握一些退热药的应用常识是非常必要的。

发热后不要急于服药

有些父母一发现孩子体温升高,就立即给孩子服用退热药,以为早治疗早见效。其实,一定限度内的发热是人体抵抗疾病的胜利性防御反应,发热时白细胞生成增多,肝脏解毒功能增强,物质代谢速度加快,有利于人体战胜疾病。此时盲目应用退热药,反而会影响疾病的痊愈。

退热药治标不治本

应用退热药只是一种对症治疗,退热药的药效一般也只能持续数小时,待其药理作用消除后,体温还可能再度上升。所以,退热药只能当做辅助用药,对于急、慢性感染引起的发热,当务之急是抗菌、抗病毒,不能指望单靠退热药解决问题。

不要几种退热药同时应用

有些父母为了迅速达到降低体温的效果,同时应用几种退热药(如滴剂加片剂,糖浆加栓剂),或者擅自加大用药剂量,这种做法是很危险的,不仅会使孩子出汗过多,导致虚脱、低体温(低于36摄氏度)甚至休克,而且还会加重退热药的不良反应。

退热药应用不应超过三天

发热最常见的原因是感冒,一般感冒引起的发热不应该超过三天,三天之后体温还没有恢复正常的话,意味着病情较为严重和复杂,应该及时到医院做全面检查。

两个月以内的婴儿不宜用退热药

新生婴儿因为体温调节功能不完善,出汗、散热功能都较差,很容易发烧。若服用退热药,常可使体温突然下降,出现皮肤青紫,严重者还可能引起便血、吐血、脐部出血、颅部出血等,抢救不及时可导致死亡。所以,两个月以内的婴儿发热时,最好的处理办法是物理降温,如松开包被,用温水或酒精擦身,枕冰水袋,用凉毛巾擦额头、腋窝、大腿根等处。

不要被退热药的药名弄糊涂

退热药不是以商品区分的,而应该注意其成分。退热应该选择成分为“对乙酰氨基酚”和“布洛芬”的药物。

“对乙酰氨基酚”也称“扑热息痛”,它和“布洛芬”都是药物成分名;而“泰诺林”和“百服宁”是“对乙酰氨基酚”的商品名,“美林”是“布洛芬”的商品名。“对乙酰氨基酚”和“布洛芬”可交替使用,控制高热。但家长注意不要被商品名称弄糊涂。

“对乙酰氨基酚”,比如泰诺林的有效退热时间为3-4个小时;“布洛芬”,比如美林的有效退热时间为6-8个小时。当孩子高热时,可使用两种退热药物交替,以减少药物副作用。服泰诺林后3-4个小时,若体温再度超过385℃,可服美林;若6-8小时后再度升高可服泰诺林,如此交替服用。

含有这两种成分的退热药物有各种剂型,覆盖从新生儿至成年人。家长选择药物时,一定要注意剂型。就儿童来说,就有幼儿型和儿童型之分。每种剂型药物浓度不同,使用剂量也不同。孩子发热时,最好交替使用两种不同成分的药物,以避免同一药物使用过多可能带来的副作用。要注意使用足够的药物剂量,切忌给12岁以下儿童使用含阿司匹林的退热剂。

日常生活中,最常给孩子选择的退热药是含“对乙酰氨基酚”的泰诺林。儿童使用的泰诺林有两种剂型——幼儿使用的相对浓缩(100毫克/毫升)的滴剂和儿童使用的相对稀释(32毫克/毫升)的糖浆。家长在给孩子使用前,先要注意药物浓度,再考虑剂量。

查看所有的文章内容需要 VIP会员权限 查看


 

 

点这里复制本页地址     发送给您QQ/MSN上的好友


相关文章

  二甲双胍治疗妊娠糖尿病的安全性或高于格列

  应禁止华法林用于特发性肺纤维化患者

  孕期使用抗抑郁剂或增后代焦虑风险

  沙格列汀的心血管安全性获FDA认可

  江浙一带儿童尿中检出畜禽专用抗生素

  尼达尼布治疗肺癌:额外效益或依赖于患者疾

  FDA专家组建议更新沙格列汀和阿格列汀的安全

  使用大剂量布洛芬应平衡获益和心血管风险

  FDA初步审查数据:沙格列汀或增加死亡风险

  五类药不能与避孕药同服

鉴别真药:看包装盒 查批准文号

新西兰警告托吡酯引起的视野缺损

警惕甲氧氯普胺引起的锥体外系反应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关于江苏苏中药业

当心六种药物加重你的胃溃疡

出现5例不良反应 广东召回近万支问题注射液

胺碘酮联用抗丙肝病毒药增加心脏风险

长期服用阿司匹林或降低胃肠道肿瘤风险

慎用!这种儿童退烧药外国禁用

服用胃药避开两个误区

相关评论

    
本文章所属分类:首页 研发动态 不良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