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跨国药企法国赛诺菲位于上海的亚太研发总部正式成立。该研发总部以上海为中心,整合了赛诺菲生物制药(赛诺菲制药)、罕见病(赛诺菲健赞)、疫苗(赛诺菲巴斯德)和动物保健(赛诺菲梅里亚)等四大领域在亚太地区的研发力量。
或许更重要的是,赛诺菲亚太研发总部的成立意味着该公司在“开放式创新”方面的又一大突破。从药品的生命周期来看,需要经历最早的新药发现、临床实验,最后才能实现上市。大部分医药公司往往将研究部分拆解出来,外包或是与其他公司进行合作研发,成果也只是局限在企业内部,被称为“内生式研发”。
而赛诺菲的“开放式创新”则更倾向于搭建一个开放型的研发组织架构,加强产品引入以及与国内各科研机构的战略合作,最大限度地实现“强强联合、优势互补”。
赛诺菲全球研发总裁,也是将这一创新研发模式引入该公司的EliasZerhouni博士在接受《第一财经日报》专访时透露,该公司已经与GPCR研究所以及国内的创新型生物科技公司—再鼎医药(ZaiLab)开展了两项针对糖尿病和慢性呼吸道疾病的合作,将利用开放创新的模式来加速药物的研发进程。
“赛诺菲近年来坚持与最优秀的科学家共同研究改善人类健康的创新医疗方案,此次成立的亚太研发总部将进一步加强我们与亚太医药研发生态圈的联系,推动亚太研发进步。”EliasZerhouni说。
新模式
对医药行业来说,“开放式创新”还是件新鲜事。
2009年左右,整个行业陷入了持续的研发低潮期,新药的产出率与此前相比呈下降趋势。虽然业界都明白,这样的情况与机构和企业“各自为政”、各自关在实验室内进行研发密不可分,但一时又无法立即改变现状。
彼时,赛诺菲的研发体系也因刚性、传统、成本偏高而受到过业内的诟病,直到2010年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前院长EliasZerhouni被任命为该公司的全球研发总裁。他为赛诺菲和整个行业带来了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那就是开放式创新。
在该模式之下,赛诺菲开始打破原有壁垒、增加与外部的合作研发,其研发体系的效率和成功几率随之迅速提升。
Elias Zerhouni清楚地记得,自己曾于去年在北京见过一位科学家,后者对于糖尿病医疗有着深刻的见解。EliasZerhouni几乎是立即拍板支持这名科学家和他的实验室,并专门建立项目使其能与德国法兰克福的专家进行跨国交流、合作。
另外,为了研发天然药物,赛诺菲也整合了多方资源:包括可以做DNA排序的中国伙伴、来自哈佛的科学家团队以及赛诺菲自己的研发人员,通过联合各自的优势来促进创新的产出。
赛诺菲全球副总裁、亚太研发总部总裁江宁军在谈到前辈EliasZerhouni和他倡导的“开放式创新”时赞不绝口。他在现场表示,赛诺菲成立亚太研发中心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和亚太地区最优秀的科学家、科研单位及其成果直接连接,在整个创新的生态系统中,把“我们的研发理念和他们的研发优势整合起来”,真正实现开放式研发。
Elias Zerhouni说,赛诺菲目前在亚太地区有超过50个合作伙伴,领域包括肝脏病、糖尿病、免疫系统疾病等,11个新药中有80%都是通过开放式创新的方式得到的。
“把自己关在小房子里做研发的时代已经过去了,现在是哪里有创新、优秀的科研机构和科学家,我们就在哪里。”他对《第一财经日报》表示。
边界
尽管名为“开放式创新”,但并不意味着这种模式没有边界,EliasZerhouni对此可谓感受深刻。
一种新药,从发现该化合物到新药上市是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其研发最少需要15年时间。也正因如此,其中的合作研发和开放式创新其实面临着诸多挑战。
Elias Zerhouni告诉《第一财经日报》,挑战将来自于文化,包括学术研究机构、政府、大学等在内,其文化并不一定可以完全接受和拥抱这种开放式的创新。
其次是开放式创新的主体能不能做到足够谦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