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两会”期间,医药界代表和委员频频发声,希望对现有行业政策中的各项弊端进行变革。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及部分医药界与会代表和行业都十分关注的问题。透过报告并结合各方消息,笔者对今年医药行业的政策走向进行展望。
药品限价有望松绑
关于医疗健康,政府工作报告直接与药品相关的内容有两句:一句是“破除以药补医,理顺医药价格”;另一句是“巩固完善基本药物制度”。这两句话点明了今年医药行业的大方向,尤其是前者。
在十一届人大五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关于药品的表述为“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在政府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现全覆盖,基本药物安全性提高、价格下降”。通过对比,我们可以发现,“理顺医药价格”的表述是首次出现在中央政府的工作报告中。
“理顺”二字如何理解?笔者认为,根据三中全会和新一届政府的执政理念,这预示着政府对药品价格管理机制,会向更加市场化的模式变革。首先有可能出现的变化,是对现行限定药品最高零售价作出适当放开。
药品最高零售限价的管制被企业诟病已久,今年“两会”上继续被炮轰。
而政府方面,对药品最高零售限价的弊端应当早有察觉,适当放开价格管制的政策风声也从去年就不断传出,既有已经明确的出台低价药目录政策,也有去年年底开始流传甚广的将最高零售限价改变为政府指导基准价的各种传闻。
此外,从去年底就流传甚广的中药价格调整,至今没有出台。从某种意义上,这也许能从另一个方面佐证政府对药品价格管控的思路正在发生微妙的变化。
种种迹象表明,中央政府对药品价格管制的适当放开,应该是今年医药行业最值得期待的政策红包。
取消集中招标难行
尽管政府工作报告中“理顺医药价格”被医药行业同仁乐观地解读为集中招投标政策有可能出现重大调整,甚至取消,但笔者认为,这样的解读只怕有些一厢情愿。
通过与最高零售限价的政策调整对比,我们发现,尽管集中招投标甚至个别地区“唯低价是取”政策被参加“两会”的医药界人士炮轰,然而迄今为止,几乎没有任何松动的迹象。耐人寻味的是,卫计委近日倒是明确表态:“二次议价”违规,将加大查处力度。这无异于对迫切希望改变招投标现状的医药行业浇了一盆冷水。
最高零售限价放开的政策后果相对震动不大,行业、市场都能迅速消化,而且较快地产生积极效益,应当是众望所归。而招标政策牵一发动全身,政府方面对于取消后的波动顾虑较多,尤其担忧出现多年前的医药行业乱象,尽管这在很大程度上也许只是杞人忧天。
尽管在短期内,集中招投标政策被取消几乎是不可能的,但我们可以期待的是,在各省级政府的招投标政策中,改良性的政策或将扩大范围。诸如质量权重增加、招标权力下放、品种范围缩小等医药企业所希望看到的变革,也在各省的招标政策中零星出现,药企应当对此予以积极关注。
支付方财力提升利好企业
提高人均基本医保财政补助标准、完善基药制度以及推进大病医保等政策动向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被再次明确,这意味着医药市场支付方的财力会持续提升,对医药行业是比较明确的利好,尽管未必是普惠的红包。
这里值得关注的亮点是大病医保。这一政策被明确其实已有两三年了,但在多数地方都缺乏比较明确的可操作条例,因此一直“只闻楼梯响,不见人下来”。这种尴尬的背后,一方面是地方医保管理机构对医保支出飙升有顾虑,另一方面也是对到底如何运作存在疑惑。
今年年初,卫计委已明确,要在6月份实现大病医保全面铺开,这种预期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得到了强化。建议有条件的药企要抓住这一窗口机遇,进行更加主动的推进,甚至可以与相关部门主动开展沟通,提出多方共赢的合作模式,抢占大病医保这块“蛋糕”。这一路径并非无迹可寻,从去年起,浙江、江苏、青岛等地都陆续出现了高价药谈判进入医保的成功案例,它们的经验其实可以为有实力的药企参与大病医保提供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