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药物制度经过近两年多的工作,无论它在实践中产生的结果、效果以及它的配套文件,都可以证明基本药物制度在实施过程中的指导原则、路径和方向是正确的。”对于正处在医改中期评估中的基本药物制度,卫生部药物政策与基本药物制度司司长郑宏如是说。
目前的基本药物目录品种不够用、零差率补偿难到位等都成为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因此,在医改中期评估的基础上,基药制度在两年多探索的基础上进行调整将成为该制度继续前行的关键。
谈到基本药物制度存在的各种问题,郑宏坦承:“建立基本药物制度与其他领域的改革,既是相互促进的关系同时也相互制约。基本药物制度走得快了一点,而其它制度改革跟不上,那恐怕基本药物制度在发展过程中也会受到制约。”
尽管问题很多,但是基药制度的推进也有明显的效果。在2011年,卫生部还将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出台一系列的措施。据郑宏介绍:“2011年我们的工作目标和任务,一是扩大基本药物制度的实施范围,实现在基层的全覆盖;二是要建立四项机制,即基本药物的采购机制、基本药物的补偿机制、基层人员使用和收入分配的机制;三是要研究完善国家基本药物目录。近一两年各地都反映基本药物目录品种少、类别缺,实际上各地也按照有关文件进行了增补,特别是解决儿童用药不足的问题。”
基药目录最快年内调整
对于基药品种难以满足临床需求的问题,作为国务院医改中期评估专家组成员的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卫生经济与管理系主任刘国恩也有同感。
“在一些县卫生院,地方政府只允许基层医疗机构配备307种基本药物,因此,不少慢病患者常用的药物就得不到了,只能再去大医院拿药。”针对在西藏、四川等地看到的情况,刘国恩如是说。
现在不少人还在讨论国家要求的“必须全部配备和使用基本药物”是否存在排他性。事实上,在具体实施的时候,排他性的确存在。
同样参加了医改中期评估的北京大学常务副校长柯杨表示:“现在307种基本药物药物‘一刀切’地给了地方,产生了很多问题。不同的个体、不同的人群、不同的地域、不同的疾病对药物的需要其实不一样。”
对于品种不够用的诟病,郑宏作出了回应:“我在不同场合都讲过,307种肯定不够用。刚刚公布307种时,争议比较多,允许增补以后,就缓和了一些。但也有一些省要求只配备国家要求的307种。尽管307种已经家喻户晓了,但随着我国医疗保障制度的覆盖面和水平的提高,也未必永远是307种,因为三年一调整,307只是目前的数目,未来还可能增加。”
基本药物目录基层版自从2009年出台之后,迄今已有快三年时间,而目录调整的呼声已经越来越高。从目前来看,医改中期评估对目录品种不够用的共识可能有望加快目录的调整。据郑宏介绍:“按照当初制定的制度,在2012年,目录就要常规地进行调整。现在中期评估还没结束,如果都认为目录非得调整不可,这个调整就不会等到2012年,估计会尽快调整。”
此外,对于基本药物的增补还需要更多的关注。不少地方都进行了大规模地增补,其增补原则也多令人不解。以上海为例,上海增补的品种多达300多种。对此郑宏也强调:“我们也要关注增补的程序是否公正,增补的品种是否是当地需要的。”
零差率补偿有望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