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PharmaNews 行业信息 行业分析 正文
内容搜索
热门内容
推荐内容
最新内容
反馈意见和建议

控股中信国健 三生13.6亿元能换来什么?

1120日,三生制药以总价约13.64亿元收购上海中信国健药业股份有限公司股权。交易完成后,三生制药的持股比例将从当前的6.96%增至53.64%,成为中信国健的控股股东。

四名卖方分别是西藏鸿商、健益康、健唯达和绵阳基金。其中,西藏鸿商是中信国健的“祖”公司:西藏鸿商同意出售海翃熵70%股权,上海翃熵持有兰生国健约57.75%股权,而兰生国健之主要资产为目标公司约41.69%股权。

这是三生制药自201412月持有中信国健股权之后的再度出手:彼时,三生制药通过多笔交易获得中信国健合共约6.96%股权。

品种单一,这是三生制药收购的最大动力

2015上半年,三生制药销售额为6.56亿元。值得一提的是,旗下拳头产品特比澳(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注射液)和益比奥(重组人促红素注射液(CHO细胞)在过去三年的销售额占公司总销售额的87.1%89.3%91.1%

对于三生来说,任何可能威胁到益比奥或特比澳销售的风险都必须慎重对待:一方面,风险来自于专利。目前,公司并没有涵盖益比奥或若干在研产品且具有重大商业价值的专利,两项特比澳相关专利已于二零一五年到期;另一方面,风险来自现有销售体系应对招标和降价的方式。目前公司销售主要依赖于第三方代理(截止2015630日,公司拥有自建的营销队伍833人,分销商110名,第三方代理商462名),“近期的省级招标中使用若干新方法,如医院与分销商或制造商在通过投标厘定零售价后重新磋商价格,而这可能会对医药产品价格造成进一步下调压力”。

除了拓展特比澳的市场和巩固益比澳的领军地位外,三生制药在近年来加大了外部合作和投资收购的力度。201411月,三生制药与韩国生物医药公司PharmAbcine签订许可协议,共同在中国研究抗癌候选药物tanibirumab201412月收购赛保尔生物,获得公司第二种重组人促红素产品。同年,公司也收购了意大利合约药品生产商Sirton,希望以此为平台在欧洲注册及营销旗下生物技术产品。20156月将Apexigen旗下抗肿瘤坏死因子单克隆抗体在中国以外的全球权益纳入囊肿,完成自2006年获得中国权益后的“补刀”。20157月公告称以5.28亿元收购了浙江万晟药业有限公司全部股权,扩充糖尿病并发症和皮肤科产品布局。201510月宣布,公司与一家韩国生物制药公司AlteogenInc.订立了独家特许交易,而交易的品种就是曾经畅销一时的赫赛汀仿制药(ALT-P7)。截至二零一五年六月三十日,三生制药拥有20项在研产品,主要集中在肾脏和肿瘤领域。过去三年,公司在研发投入上分别为736万元、935万元、964万元。

迟迟未能上市则是中信国健最大的伤

中信国健主要从事单抗类药物的研发、中试和产业化,公司有着复杂的持股背景:2002年,兰生国健与香港中信泰富有限公司共同投资组建上海中信国健药业有限公司,中信泰富出资3.5亿元现金,占51%股权,而兰生国健则以8个在研单抗产品及土地作价入股,占股49%。20105月中信国健增资扩股,中信泰富占股43.42%,兰生国健占41.69%,兰生股份占0.73%,其他股东共计持有14.16%股权。而兰生国健是兰生股份的子公司,兰生国健股权结构为兰生股份34.65%,兰生集团3.85%,张江集体3.75%,科研团队57.75%。而中信泰富是中国中信集团有限公司子公司,通过富健药业有限公司持有中信国健股权。

在新世纪的前十年,中信国健快速发展:  2007年,公司就上市了第一个生物类似药益赛普(依那西普),IMS数据显示,到2013年,该产品市场占有率达61.0%20114月,第二个生物类似药健尼哌上市,用于治疗实体器官移植后的急性细胞排斥反应。

不过,2010年前后,主导研发的郭亚军团队离开中信国健。

除了产品,中信国健还拥有3750升、23000升反应器;此外,公司耗时5年投入7亿多元建立了65000升(合计3万升)的反应器,目前已完成厂房和设备建设,预计2016

查看所有的文章内容需要 VIP会员权限 查看


 

 

点这里复制本页地址     发送给您QQ/MSN上的好友


相关文章

  你的移动医疗APP合大众口味吗?

  从央视报道看我国基因产业最新风向,测序领

  春雨医生牵手人保财险 3亿元门诊险收入目标

  二级医院的困境及转型可能

  马云及阿里健康的医药健康服务网络战略轮廓

  北上广占医院百强半壁江山 跨区就诊仍待疏解

  谁是一致性评价赢家

  门诊输液为何只禁大医院?

  医院管理工具距离我们有多远?

  民营医院品牌困局如何破

互联网医疗作为健康险渠道的局限

我国医疗器械市场进入大洗牌时代!

“医养融合”产业前景引各路资本“分羹”

临床研究机构的发展能成为GCP的主角吗?

什么是“413”移动医疗模式?

都找医保“要钱” 医保也诉诉苦

互联网医疗渠道对健康险有多少意义

量化疾病负担和药品价值:药品消费新模式即

全面放开二孩 “儿科医生荒”如何缓解

媒体披露京津冀医疗合作:多靠私人关系

相关评论

    
本文章所属分类:首页 行业信息 行业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