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记者经多方采访获悉,发改委日前传达了放开药价管理的价格改革思路。近年来物价指数持续升高,药品生产成本不断攀升,给企业经营带来了不小的压力。在成本上升的同时,药品价格却面临一波又一波的降价潮,不少企业因此苦不堪言。价格管制放开后,企业可以根据成本和市场自主定价。这一政策对饱受原材料价格上涨之苦的血液制品企业、中成药企业是一大利好。
探索药价放开
多位知情人士据记者证实,在10月27日召开的全国物价局局长会议上,发改委领导提议放开药品价格,涉及医保目录内药品、血液制品、国家统一采购的预防免疫药品和避孕药具、一类精神和麻醉药品、专利药等多种不同类型药品。值得注意的是,血液制品计划于2014年底前试点放开价格管制,医保类药品的价格方案或于本月报国务院审批,有望于2015年1月实施。
按照国家发改委药品价格管理规定,目前药品的价格分为三种:政府定价、政府指导价和市场调节价。药品的定价权由国家价格管理部门和省级价格管理部门分别行使,并各自制定定价目录。无论哪种定价方式,都需要企业申报并得到价格管理部门的批准;无论采取专家审评的定价方式,还是行政审批的方式,药品的价格跟市场供求没有直接的关系。例如,目前中药材价格的涨跌属市场正常现象,但以中药材为原料的中成药价格却不能随市场供求变化进行调整。
申银万国认为,现行的药价管理制度存在诸多不足。国家发改委从1997年-2014年连续30余次降低药品价格,降价力度虽大,而药品消费额却节节攀升。药价只降不升,可能导致很多廉价药短缺。
“探索新的药价管理模式是今年发改委年度工作重点。”一位知情人士透露,低价药采用“日用药费用”内由企业自主定价,是发改委在药价管制放松上的率先探索。今年4月15日发改委会同多部委联合发布《关于印发做好常用低价药品供应保障工作意见的通知》。5月8日,发改委公布低价药目录,要求低价药取消最高零售价,改为在“日均用药费用”内企业自主定价。目前全国31个省份公布了低价药本省目录和实施方案。
利好三类药企
“从投资角度,这项政策对三类企业构成重大利好。首先是当前供不应求的血制品,产品定价过低;其次是正在忍受原材料价格上涨之苦的中成药品种;再者是品牌OTC企业。这三类企业将显着受益于药价管理制度的调整。”申银万国分析认为。
“上述三类企业中,最看好血液制品的价格管理松动。”一位医药行业分析师表示,“血制品刚需市场明确,但行业长期高景气度并没有给企业带来高收益,产品未能依靠供求关系进行市场化定价,令行业内的公司在巨大的市场面前十分被动。”
因此,血制品A股企业估值长期承压,龙头企业华兰生物、天坛生物、博雅生物的动态市盈率长期低于30倍。
目前国内血制品企业的产品主要分两类,一类是人血白蛋白和静注免疫球蛋白(静丙),大部分企业都有能力生产;另一类是以凝血因子等为代表的小制品。
由于血制品基本都被纳入基药目录,10g/瓶人血白蛋白最高零售价为360元。在过去两年,发改委曾两次上调部分血液制品的最高零售价,人血白蛋白从360元提到378元,提价幅度为5%,但相对血浆源的采集难度和成本提升,价格涨幅可谓“凤毛麟角”。静丙的常规剂2.5g/瓶原定价412元,目前提到561元,提价幅度较高。
“血浆的采集难度和成本在逐年提升,多数血液制品企业对献浆员的营养补助为200元/人至300元/人之间,比2010年前150元/人的水平有显著提高。”博雅生物一位高管据记者透露,尽管成本压力与日俱增,但售价却被管得死死的,此次价格松绑有望提高企业的利润水平。
全面放开还需时
“发改委领导在会上确实沟通了药品价格放开的思路,近期还会继续开会沟通,后续还需和卫计委、人社部沟通,最后形成的方案报国务院批。”一位知情人士据记者透露,药价放开管制看起来很美,但最终实行还需等待,远远没有料想的那么容易那么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