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PharmaNews 市场快讯 本土市场 中药/API 正文
内容搜索
热门内容
推荐内容
最新内容
反馈意见和建议

内外交困的中成药 国内降价海外市场遭封杀

在未来50天之内,近2600家国内中成药企业将迎来一轮针对性降价——在年关前释出的这一重磅消息,让年产值超过5100亿元的中成药产业链各个环节均弥漫着浓厚的担忧情绪。

近日,业内纷纷传言:自去年此时就开始酝酿发酵的中成药价格调整很快就将真正落地,总体策略将秉承“有升有保有降、以降为主”的主旨执行。

“此次中成药价格整体降幅不低于10%-15%。除了国家机密品种外,其他优质优价的中成药需按10%的降幅调整;而对于那些调整后降幅超过25%的中成药,可分两年时间调价到位。”有接近此次定价改革的相关人士表示。

事实上,掌握此轮中成药调价大权的发改委已就此事调研审评近一年时间。在刚刚过去的11月间,发改委药品价格评审中心更是连续召开中成药价格临床专业、医保专业评审会,就调价思路和调整幅度进行多轮讨论。

而正当各大中成药企业对降价预期做着最后的公关之时,海外市场遭到围堵的坏消息又接踵而至。不久前,英国药品和健康产品管理局发布新闻称,为了进一步帮助人们购买和使用安全的草药制品,从2014430日起将全面禁售未注册的草药制品。而目前中国药企尚无一例中成药成功注册,恐造成明年中成药在英国市场遭遇全面封杀。

最新中成药降价版本

20121214日《关于调整中成药价格的工作方案》讨论稿公开以来,关于重塑国内中成药产品价格系统的工作便一直在艰难的推进过程中。这也距离讨论稿中“争取在201310月底前完成,具体分两批向社会公布调价方案”的时限推延了两三个月时间。

距离上一次发改委调整中成药价格,已时隔四年。据悉,伴随讨论稿出台,发改委已联合相关部门针对中药产业进行了系统的摸底调研,相关工作在今年7月下旬就已完成,获得的成本调查及产能、市场数据与发改委相关方案已在两个月前提交给相关部门。

就如同此前每一次发改委药价调整遭遇的阻力一样,在确定中成药降价大方向之后,具体的降价幅度被几经修改。徘徊与妥协后,至今仍流传着数个版本。

在得到的最初中成药调价方案中,调整价格的对象是政府定价范围内非国家基本药物的中成药,而进入国家基本药物的中成药价格再另行研究。“拟定价格主要以市场平均中标零售价格(或平均中标零售价格上浮10%,仅限已定价品种)为基础。不设最小降幅控制,降价幅度超过40%的,分两年到位。”

而在最新流出的降价方案中,优质优价的中成药维持10%的降幅调整,而分两年到位的“通融细则”则将降价幅度红线从此前的“超过40%”下放为“超过25%”,似乎有严政松动的意味。

与此类似的还有发改委对于保密品种的保护。在第一轮征求意见稿中,国家机密级及以上中药保密处方药品,被要求以现行零售价格为基础,统一按5个点降幅调整。但在第二轮征求意见稿中,调整为“这类药品不降价”。

此外,关于发改委拟分批推出该目录,第一、二批分别会针对内科、外科、抗肿瘤药与妇科、骨科、皮肤科中成药区隔开来进行调价的说法,随着方案公布时限的逐渐逼近又有了不确定性。

内忧外患下的公关

由于药价调整直接事关企业利润空间挤压,自降价讨论稿的政策苗头刚刚冒尖以来,各大药企的反弹声音便一浪高过一浪。

目前这一巨大的市场中,仅上市公司中就有包括云南白药、白云山、中恒集团、同仁堂、亚宝药业、康缘药业、沃华医药、康恩贝、奇正藏药、天士力、红日药业、贵州百灵、以岭药业、羚锐制药、上海辅仁、片仔癀等数十家主营业务涉足中成药的企业。一旦大幅度降价的政策靴子落地,相关企业的利润回报势必会遭到沉重的打击。

有业内人士说,中药材原材料成本连年飙升成为各药企向发改委施压的最大“法宝”。过去五六年来,国内中药市场最为常用的200味药材价格指数年均上涨27.7%,尤其是三七、水蛭等药材上涨幅度最大,这在一定程度上给相关中成药生产企业造成颇大的成本压力。

查看所有的文章内容需要 VIP会员权限 查看


 

 

点这里复制本页地址     发送给您QQ/MSN上的好友


相关文章

  内外资巨头争相下注 生物医药“钱”景可期

  中药为何难拓海外市场

  中药出口欧盟碰壁 倒逼国内标准升级

  生物医药产业:“枷锁”不除难起舞

  中药出口欧盟碰壁 倒逼国内标准升级

  生物医药产业:“枷锁”不除难起舞

  阿胶市场“烽烟”再起 争相降价真假难辨

  我国原料药大宗产品出口形势不乐观

  原料药出口增速缓慢 1/3品种均价上调

  我国中成药出口只占世界份额5% 标准偏低

中成药市场理性应对“紧箍咒”

中医药创新启示录:不能为了“标准”而标准

中药国际化步伐提速

中医药推国际标准破技术壁垒

中国医药进出口额有望达900亿美元 总规模将

中国制剂产品徘徊在市场底层原因何在

中药国际化需扫清质量“盲区”

中成药市场:药品价格 vs 药品需求

生物仿制药欧美冷暖不均 大药厂争抢盛宴

药材是我国中药行业的核心与基础

相关评论

    
本文章所属分类:首页 市场快讯 本土市场 中药/AP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