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湖南娄底在论证谋划对一家公立医院通过引进社会资本“创三甲”、进行混合所有制改革时,遭该院职工集体反对。
这在中国并非孤例。究竟该如何处理这对矛盾,比如娄底这起医院改制受阻事件中,改制之举是否势在必行,涉事各方有哪些考虑或诉求?“受阻”后的工作将如何推进?
为何要“改”?
近年来,国家层面鼓励社会资本办医和推进健康产业发展的文件次第出台。《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和国务院有关文件均明确指出:社会资金可多种形式参与公立医院改制重组;《国务院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加快发展健康服务业,是深化医改、改善民生、提升全民健康素质的必然要求。”
相关政策信号的释放,让娄底这座深处内陆的资源型和老工业城市,更加坚定了通过探索一条引进社会资本发展健康产业之路,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的决心。引进社会资本推动娄底市第一人民医院“创三甲”,开始成为娄底市政府论证与决策的事项。今年3月22日,娄底市政府召开专题会议提出,当地决定用3至5年时间,将娄底市第一人民医院创建成床位达到1500至2000张,业务收入达5至10亿元,与娄底市中心医院并驾齐驱的三级甲等综合医院;支持引进社会资本,按混合所有制(公私合营、PPP模式)等实施合作,建立产权明晰、权责明确的现代医院法人治理结构。
在娄底市卫计委党组书记、主任罗琳看来,发展健康产业需要多家实力雄厚的综合医院作支撑,从目前娄底市医疗机构的现实情况看,上述举措既是增强娄底医疗卫生资源供给,进一步满足老百姓看病就医需求的必经之路,更是娄底市第一人民医院自身发展的现实需求。
据了解,娄底市目前共有8家市属医院,只有市中心医院是唯一的三甲医院。由于一家独大,门庭若市早已不堪重负。同属三级医院、排行“老二”的娄底市第一人民医院,业务量却不足“老大”的七分之一。当地政府一直有意再打造一家三甲医院,在与中心医院形成良性竞争的同时,缓解老百姓看病就医难题。
“我们也是最受分级诊疗改革政策冲击的医院之一,处在一个‘不如下级医院近、不如上级医院优’的尴尬境地。”娄底市第一人民医院一名负责人对记者表示,加之国家明文规定严禁公立医院举债建设,医院要加大人才队伍、基础设施建设,设备需更新换代,必须要有资金。“钱不能借,通过引进外来优质资本‘创三甲’,不失为上上之策”。
缘何受阻?
7月下旬前后,该院职工相继收到一份来自院方的《娄底市第一人民医院招商引资,以混合所有制模式创建三级甲等医院意见征集表》,对其中“是否支持引进社会资本”选项,绝大多数人投了“反对票”。此后,联名签署反对意见、通过网络发帖等方式表达诉求,成了许多医院职工自发的行动。有人甚至直指有意向参与投标的具体社会资本方,表示不愿对方介入。
据介绍,位于娄底城北的市第一人民医院始建于1958年,前身为涟钢集团公司职工医院,其隶属关系于2011年移交给地方政府,转交政府后一直保持较好发展势头。医院编制床位800张,占地面积4万余平方米,现有职工600余人。2015年,该院业务总收入由2011年的1亿元左右增长至1.5亿元,职工人均收入约7万元。
对于反对理由,根据院方收集的情况,主要集中在由于此前国内公立医院改制成功的例子凤毛麟角,广大职工对该院引入社会资本后,能否在确保公益性的前提下实现盈利心存疑虑;同时担忧改制后如何处置在编职工的身份和医院的事业单位性质问题,担心自己的“铁饭碗”被打破。
记者在采访中还了解到,由于转交地方政府的时间不长,以往作为企业职工医院“不考虑经济效益”的历史背景,使广大干部职工思想相对保守,缺乏市场竞争意识,以致于谈“改”色变,甚至产生抵触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