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用辅料的发展现已进入瓶颈阶段,行业面临的现状可以说是‘内忧外患’——国外药辅企业不断进入,国内仍存在不少问题。”中国药科大学教授、国家药典委员会委员涂家生在近日举行的2013年国际药物制剂与药用辅料发展论坛上表示。
而由于优质药用辅料具有增强主药的稳定性、增加药物的生物利用度等举足轻重的作用,药用辅料安全性及其杂质控制等相关话题备受关注。从企业到行业组织乃至产业上下游,都在为此寻求突破。
厘清质量内涵
作为生产药品和调配处方时使用的赋形剂和附加剂,药用辅料除了赋形、充当载体、提高稳定性外,还具有增溶、助溶、缓控释等重要功能。
“尽管药用辅料被认为应该具有生理惰性和化学惰性,但也有一些辅料具有生物活性,或会改变药物的作用。”涂家生指出。例如,采用水溶性药用辅料聚乙二醇6000与灰黄霉素制备的固体分散体,可显著提高灰黄霉素的生物利用度并提高疗效。
另一方面,由于药用辅料可改变药物的安全性,类似“齐二药”等事件的发生,无不引发行业对药用辅料安全性的关注。
据介绍,关于药用辅料的安全性要求主要指除活性成分以外,在安全性方面已进行合理评估,且包含在药物制剂中的物质。在不少与会专家看来,药用辅料最重要的就是对其的安全性要求。未来体系中,对于新辅料的审批、临床前的研究而言,无论是备案制度还是注册制度,作为分类管理,生物安全性研究都必须进行。
涂家生一再强调,“对于同类的药用辅料,国内外产品的差别主要体现在组成上。安全性方面,简单成分或者小分子产品或能参照相关文献,但生物提取、植物来源、动物来源的产品成分复杂且种类繁多,因此,对辅料的安全性要求最为重要。”
与此同时,在药物制剂向以“定时、定量、定位”为目标的给药系统发展的现阶段,新型给药系统的产生、发展与成熟无不与药用辅料的安全性密切相关。
全国医药技术市场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陆明海表示:“‘十一五’规划以来,本土创新药涌现,药用辅料的作用突显。但由于很多药物的特性就来自于辅料,有的药物辅料的占比甚至达到80%~90%,因此药用辅料的安全性对药品质量而言可谓举足轻重。”
涂家生也提出,药物制剂面临提高质量、降低成本的压力,药用辅料的高性能有望解决相关问题。如何解决疏水性药物的溶解度、控释、靶向给药、提高药物的稳定性等,都是新型辅料面临的新挑战。近年来,生物技术药物面临的发展困境,也将给药用辅料的创制带来新机会。
强化杂质控制
在安全性的受关注度快速提升的当下,药用辅料的杂质控制也是必须抓紧的重要一环。
全国医药技术市场协会药用辅料技术推广专业委员会主任宋民宪透露,2015版《中国药典》的相关标准中,会对药用辅料的一些杂质做出相关规定。
另据四川省食品药品检验所副所长袁军介绍,目前药用辅料中的杂质主要来源于降解产物、残留溶剂,及未发生反应的起始原料、残余的催化剂或金属试剂、反应副产品等其他成分。
由于生产药用辅料的原材料本身含有一定杂质,它们的存在会改变辅料的吸湿功能,可能导致吸潮、结块、流动性差,与药物不易混合均匀,从而影响药品质量。
“在高风险制剂中,尤其要关注药用辅料杂质的影响。”袁军进一步指出,例如直接暴露的注射、粘膜给药的眼用制剂等。
以吐温-80(聚山梨酯-80)为例,由于其为表面活性剂,具有助溶的作用,在上市药品中应用广泛,尤其是中药注射液。它可能产生的不良反应主要是急性超敏反应,产品可能会因水解释出油酸引起组胺释放而引发急性超敏反应,产生低血压、支气管痉挛、面部潮红、皮疹、呼吸困难、心动过速、发烧、寒战等症状。宋民宪也指出,吐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