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要“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促进优质医疗资源纵向流动”,同时“加强区域公共卫生服务资源整合。”在政策鼓励下,究竟应该如何促进优质医疗资源纵向流动,并盘活现有的区域医疗卫生资源?
为此,各地试点不断,探索医疗资源合理利用的各类医疗联合体也开展得风生水起,但不论是紧密型还是松散型的医联体,联合体内利益分配、人事、医保报销等都是绕不过去的问题。
试点之中,北京市的做法有积极的示范作用。就在12月5日,北京市卫生局向媒体详细介绍了该市医联体建设规划。
计划3年全覆盖
近日,北京市卫生局、市发改委、市人社局、市中医管理局联合印发《北京市区域医疗联合体系建设试点指导意见》,着手全面推进区域医疗联合体建设。
北京市卫生局副局长钟东波介绍,2014年6月底前,北京市六城区每个区将实现2个医联体的签约并运行。其他郊区县实现1个医联体签约并运行。2015年底前,城六区每个区实现3个以上的医联体签约并运行。其他郊区县按区域规划再增加1~2个医联体签约运行。2016年底前,对有医联体签约空间的区县可继续增加辖区内医联体签约单位,争取达到辖区居民全覆盖。届时,医联体总数将达到50个左右。
根据《指导意见》,北京医联体将在辖区规划区域内,以体现公立医院性质、职能为基础,以医疗服务业务的密切合作为导向,以利益共同分享、责任共同分担、事业共同发展、技术共同提高、居民共同参与为目标,按照医疗机构分布情况和群众就医需求,有规划地建立跨行政隶属关系、跨资产所属关系,层级清晰,布局合理,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密切协作的新型医疗服务保障体系。
据悉,该市各三级医院及各区域医疗中心可结合所处区域,向所在辖区卫生局提出承担医联体核心医院的申请及基本构想等,由各区县卫生局选定核心医院。相关三级、二级和一级医院(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为合作医院,经各方协商后正式签约运行。各区县卫生局或各医疗机构在前期已在开展类似于医联体形式的联合,可根据《指导意见》进行适当调整,符合医联体条件的,纳入辖区内医联体管理范畴。
据了解,2012年11月,由北京市朝阳医院牵头的北京市首个医疗联合体——北京朝阳医院医疗联盟成立,随后,北京友谊医院医疗共同体、北京世纪坛医院医疗联合体陆续成立并运行。
钟东波表示,医联体强调以公立医院为核心,分区医疗为特色,但在形式上各区域可自行探索。
探索共性问题
据北京市朝阳区卫生局副局长杨桦介绍,截至11月底,北京朝阳医院及其辖区内10家医院组成的医疗联盟共从朝阳医院下转康复治疗或延续治疗的患者571人;从医联体成员单位上转的疑难、危重患者共947人。
“最理想的状况下,我们希望符合转诊要求的病人中50%能够向下转诊到合适的下级医疗单位进行康复治疗或延续治疗,并且其中80%能够转诊成功。”杨桦说。
据悉,运行一年来,北京市现有的3个医联体也出现了一些共性的问题,如医保报销等。
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负责人表示,该中心每年医保的总额控制指标是按上一年度实际发生额测算的,组成医联体后,下级医院由于接收大量康复期病人,医保总量可能超支。就患者来说,由于社区医院等级较低,部分药品不允许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使用,患者虽然转到社区就诊,但某些药品仍需到大医院取,否则将导致治疗中断。此外,受医保定点机构限制,患者在医联体中的核心医院就诊后,想“下转”继续治疗时须选定下转医院作为自己的定点医院,才能享受医保待遇。
“这就使得部分患者没法不到三级医院看病。”
“最理想的状态,是按照基层、二级、三级医院的总包体系报销。”北京市卫生局医政处处长路明表示,医保按照医联体付费是比较理想的方式,但当前患者就诊的自由度非常大,固定的首诊负责制还没有形成。
据了解,北京市医联体推进方案已明确会研究医保相关政策的改革,并得到市人力社保局的支持。下一步,人力社保部门将通过完善政策,引导医联体落实医保要求,向患者提供连续医疗服务,并引导参保人员到社区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