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顶着广东省首家政府平价公立医院的帽子,惠州市第四人民医院却没有得到太多政府的政策支持。人才流失和设备不足导致空旷的大楼门可罗雀,新的医院大楼运作了两年却一直不尽如人意。南都记者日前从惠州市惠城区卫计局了解到,为了缓解第四人民医院的发展困境,目前正在规划让第三人民医院全盘接手。
多次易址导致患者流失
虽然和其他惠州市内的医院有着一样的命名,但是惠州市第四人民医院的规模和在市民心中的认知程度都排名靠后,无法和第一人民医院、第三人民医院比拟。
惠州市第四人民医院创建于1953年,前身为惠阳县人民医院。2002年为配合市政建设,位于惠州市东平东湖西路257号的院址(即东平窑头)被拆除。之后,医院在大湖溪路口租用厂房作为业务用房。2004年4月因区划调整划归惠城区管辖,2007年6月更名为“惠州市第四人民医院”至今。2012年12月28日,位于大湖溪新开河边的新大楼建设好后启用。
家住在桥东水东街的老街坊陈叔对于第四人民医院已经没有多少记忆,但是提起之前在东平的惠阳县人民医院,他仍旧能够说上很多。“当时在桥东,要看病都是去这家医院。后来要修路,医院被拆了,这边人看病都去现在的三院了,以前也叫人民医院。”
2002年为配合市政改造,惠阳人民医院院址被拆除,医院只好在大湖溪租用工厂厂房和一栋8层不带电梯的大厦继续经营。“没有了场地开展业务,很多病人慢慢就不来了。时间久了,病人流失情况就很严重,医院的发展也就一直停滞。”回忆起当时生存状况,一名医院老员工对记者说,几次搬迁让医院伤筋动骨,在市民心中没有了好口碑,没有场地也限制了医院发展。
造价近3亿新院定位为平价医院
在市区大湖溪新开河岸边,一栋崭新的高层建筑就是惠州市第四人民医院的新址,这栋造价近3亿元的大楼是该医院的第三个家。元旦之后的第一个工作日,记者在这里看到,偌大的医院大楼内空荡荡,看起来就像没有开业一样。
2007年,惠城区人民政府成立了“惠州市第四人民医院建设领导小组”着手重建该院,按照三级甲等医院标准,规划建设约10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编制床位700张,分二期建设。2012年12月底,一期工程建设完成。有了新的医院大楼,加上原有的人员配置和技术设备,第四人民医院也正式搬迁到这里开始运营。此后,经惠城区人民政府批准,将惠州市第四人民医院建成一所面向全社会群体、尤其对低收入群体及特殊群体,实行优惠政策的“平价医院”。这也是全省首家公办的平价医院。此外,市第四人民医院还在全省二级医院中率先实施基本药物零差价销售,基本药物品种占50%以上。
困境
运营成本倍增压力大扶持资金不足撑不了
和蜗居在大湖溪路口一栋临时租赁楼房时的情形相比,现在的第四人民医院在硬件环境上有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但是运行两年,医院的状况似乎没有得到完全改善。除了有新大楼,该院在人员及设备上存在巨大缺口,面临巨大运营压力。
“从不到3000平方米的地方扩展到4万平方米,营业面积增加了,经营成本也翻倍了。”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医院相关负责人曾这样表示。搬进新院以来,医院努力控制运营成本,但一些主要运营支出仍无法控制,比如人员成本、水电费、柴油费、物管费、办公费等。“由于运营成本成倍增长,而业务收入短期内无法实现同样的增长,所以医院存在一定的运营压力。”
从2012年底投入使用到2015年初,整整过去了两年,平价医院的运行怎样?在记者采访中,第四人民医院有员工私下表示,已经两个月没有发工资了,都不知道能不能发工资过年。对此,该医院相关负责人没有正面否认,只是表示现在医院确实存在经营上的困难,未来的路怎么走,还要看上级卫生部门的安排。
为何有了新的经营场所,医院发展却一直没有起色?该院相关负责人坦言,虽然有了场地,但是人员的不足和设备的缺乏使得患者得不到应有的服务。在这样的循环下,前来就诊的患者更少,医院收入就成了问题。“虽然是定位为平价医院,医院自身也尽量做到患者就医成本的降低,门诊处方限额比同级别医院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