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医药产业作为国家重点推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受到了各界的高度关注和重视。特别是国家“重大新药创制”专项的推进,促进了我国创新药的研发和产业化进程不断加快,既为患者带来福音,也有助于树立国产药物的品牌和形象,提升国家应对疫情病害的能力。创新药市场化的进程,将决定新药研发的回收周期和研发投资回报,关系到医药企业创新积极性能否得到发挥,以及医药产业的创新能力和水平能否得到提升。但从现状来看,创新药的市场化机制还有待完善。
定价不明抑制积极性
定义不明、投入如无底洞、定价操作方式欠缺等,让相关企业的积极性严重受挫,也令创新药的发展迈步艰难。
关于“创新药”的界定,业内尚缺统一的定义,常见诸于报端的说法有新药、创新药、原研药、专利药等等。从广义来看,在2007年版《药品注册管理办法》中,创新药是指未在国内外上市销售的药品,可区分为两种情况:一是市场未流通、临床未应用的药品。该类药品需要经过严谨而漫长的研发周期,严格的药品审查,才能获准成为市场流通的新药;二是指“升级换代”产品。此类药的品质和疗效与现有药相比有本质的区别和提升,也同样需要经过严格的认定程序和国家权威机关批准、认定。
创新药的经济成本要远远超过一般仿制药,这也是其计价的重要基础。根据会计准则的规定,研发费用在不能资本化前全部计入管理费用,因此越是注重研发的医药企业,管理费用越高,这也使得只有具备较强研发能力和承担失败风险的企业,才有可能进行新药研发。而且,专利药上市后,还要继续进行四期临床研究以及新的适应症、新的治疗方法的研究,研发投入并不会随着上市而停止。
而当下,在创新药的定价上,并没有具体的可操作办法。2005年6月,国家发改委下发的《关于印发〈国家发展改革委定价药品目录〉的通知》,明确了专利药属于国家定价药品范围,但是没有明确的定价方式和办法,导致创新药上市后无法享受相应的合理定价。2010年,国家发改委出台《药品价格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拟废弃“单独定价政策”,重新将创新药定价纳入成本加成的统一定价系统,极大程度压缩了创新药的利润空间,引起业内广泛关注,至今都没有正式出台。定价政策的不明朗,给创新药进医保、销售、招标带来较大影响,也抑制了企业创新的积极性。与此相对应的,是外资原研药却享有超国民待遇的情况。当前,进口与合资药品市场份额已超过50%,而此类药即使专利期已过,仍按新药定价,加上进口关税较高,使其利润空间比国产药高很多。
内外因约束发展
不仅周期长、风险高,上市后还面临各种未知挑战,而偏弱的能力、难以拓展的市场,以及政策的限制等,更是令热衷于创新药研发与生产的企业,仿佛看不到前景。
至于创新药研发投入多、周期长、风险高的特点,早已成业内共识。资料表明,开发一种创新药往往需要10年左右的时间,需要企业投入数亿元资金,上市后剩下的专利保护期短,有的甚至不到10年。创新药的研发过程中,淘汰率极高,平均10000个化合物进行分子设计、合成开发、化合物筛选后,只有1000个进入临床前药理学试验,而完成临床前药理学试验进入一期临床的仅有10个,经过三期临床后可能平均只有1个获批上市,其中的研发风险全部由企业承担。随着食药监总局对临床试验执行标准向国际化靠拢,临床试验的投入也成倍增加,进一步提高了创新成本。而且,新药上市以后,仍然面临撤市、赔偿、不断降价等情况,对于企业来说,这些都蕴含着巨大风险。
另外,国内药企创新能力偏弱也成为制约其发展的短板。长期以来,跨国医药企业凭借品牌和创新优势,其药品占国内销售额的50%以上;而国内医药产业缺乏核心竞争力,医药市场所生产的药物95%以上为仿制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产创新药寥寥无几,生物医药产业总体经济效益低下。加上大多数制药企业规模偏小,实力单薄,对自主创新的投入和承受风险的能力均与国外企业有很大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