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内障、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等致盲性眼病,一直是威胁基层特别是偏远地区百姓健康的重要疾患,而远程医疗时代的到来,将会大大推动基层眼科诊治能力的提升。6月19日,亚太远程眼科联盟暨亚太远程眼科学会在京宣布成立,并随后开展了远程眼科学术会议。

亚太远程眼科联盟暨亚太远程眼科学会成立现场图
当日,全国卫生产业企业管理协会会长窦熙照、中国健康促进基金会副理事长陈义勤、国家卫计委信息化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高燕婕、亚太眼科学会主席林顺潮、台湾眼科医学会理事长翁林仲教授、北京远程视界集团董事长韩春善以及墨尔本大学何明光教授、澳大利亚WHO防盲协作中心Andreas Mueller副主任、美国斯坦福大学Dr.Robert Chang、首都医科大学北京儿童医院于刚教授、印度Aravind眼科医疗系统Dr.BS.GANESH BABU、新加坡眼科中心Dr Gavin Tan、日本Yamagata大学Ryo Kawasaki副教授等眼科领域的国内外知名专家等共500多人出席大会。
远程医疗有助提高优质医疗资源可及性
据悉,“亚太远程眼科联盟”由国家卫计委全国卫生产业企业管理协会、中国健康促进基金会、中国医院协会信息统计分会、北京新康公益基金会共同发起。联盟旨在联合各方面技术力量,发挥专家优势,带动基层眼科诊治能力,有效改善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的现状。
全国卫生产业企业管理协会会长窦熙照表示,为深入实施国家技术创新工程,推动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构建与发展,科技部研究制定了《关于推动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构建与发展的实施办法(试行)》。营造有利于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发展的政策环境,探索支持联盟构建和发展的有效措施。在联盟先行投入的基础上,国家科技计划积极探索无偿资助、贷款贴息、后补助等方式支持联盟的发展。
“国家‘十三五’智慧医疗和健康服务业的总体目标是通过医疗信息化,全面创新未来的健康理念和医疗体系。远程医疗就是通过通信、计算机这些信息化的手段作为载体,来实现医疗的目的。”国家卫计委信息化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高燕婕阐述了国家“十三五”智慧医疗等政策文件,高燕婕表示,国家在远程医疗方面的投入和成效是可见的,2010年以来,中央财政投入8428万元;支持22个中西部省份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建立了基层远程医疗系统;安排12所原卫生部部属(管)医院与12个西部省份建立高端远程会诊系统;纳入12所原部属(管)医院、98所三级医院、3所二级医院和726所县级医院。根据国家卫计委2013年的统计数据,全国开展远程医疗服务的医疗机构共计2057所。
高燕婕说,推进远程医疗的发展,既有着信息化技术层面的提升,也有着国家在优化医疗资源配置,实现医疗资源均等化的考量,提高优质医疗资源可及性。具体表现为,一、远程医疗的实施,能够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阻隔,让边远地区和基层老百姓能够享受优质服务,提高优质医疗资源的可及性。二、降低医疗成本,不同医疗机构之间的价格差距非常大,除此之外还有间接的医疗成本。三、促进健康管理,远程医疗通过数字化服务,推动健康管理。四、在提高诊断正确性上,远程医疗也起到了一定作用。据卫计委的一个试点项目的数据显示,在该地投放远程医疗设备之后,影像片诊断的正确率提高了40%。

图为北京远程视界集团董事长韩春善在会上发言
全球首款儿童近视防控家庭智能机器人发布
本次大会上同时成立了亚太远程眼科学会, 学会联合亚太地区的有志于及正在从事远程眼科的眼科学专家、眼科医生、专业技术人员及有关机构,组成以远程眼科为专业方向的区域性专科学会;组织行内网络,建设专业平台,促进业内交流、相互学习和协同合作;支持和发展具有创新意义和现实价值的项目,引领和推动地区内远程眼科的发展,从而更好地实现地区眼科医疗服务的普及、平等、高效,为开展眼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提供高效的支持手段,最终助力地区眼科学快速向前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