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大医院挂号看病难,已经成为当前医疗资源运行管理中的一大难题。为解决这一问题,日前,国务院办公厅正式启动了“小病到社区大病上医院”落地计划。
依照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2014年重点工作任务》(下称《任务》),今年年底前国家即将制定完成分级诊疗办法,运用医疗、医保、价格等手段引导患者在基层就医,同时,选择部分城市开展试点,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开展试点。
然而,看病挂号为什么那么难?分级诊疗做好准备了么?近日,南都在官方微博上做了一个调查,调查结果或许能回答大家,看病难究竟难在哪里?为什么消费者不肯去社区医院看病。
分级诊疗方案呼之欲出
“小病到社区、大病上医院”,这是新医改倡导的分级诊疗模式,也被视为缓解“大医院看病难”的重要手段。然而,新医改5年实施以来,这一措施在各地的推行情况则依旧参差不齐。以广州市为例,截至上个月,与分级诊疗相关的医联体模式的试点工作还局限于荔湾区,而全市范围的政策才刚刚出炉,相关的配套措施目前也还在制定当中。
不过,即便如此,此次由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任务》,还是令业界感到这一此前未被重点推行的改革即将全面铺开。
在卫生主管部门看来,我国医疗机构分三个等级。80%的常见病应该在一、二级医院治疗,作为“塔尖”的三级医院,应该集中解决20%的疑难危重患者。但现实的情况则是,由于基层医疗资源匮乏,大量的患者涌向城市大医院,仅有不足20%的患者会选择基层医院,而这明显打乱了城乡三级医疗服务体系格局。
南都记者近日在南都官微和南都网展开的有关分级诊疗的调查结果显示,选择去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或乡镇卫生院首诊的受访者仅为20%。相比之下,首诊即选择三级医院的受访者则高达62.5%。而这还没有算上去二级医院首诊的15%的份额。
与上述调查项目对应的是,在“你平常去大医院看病,需要排队排多久”的选项中选择“1.5小时以上”的占到了总数的56.25%,选择“半小时~1.5小时”也多达32.5%,仅有11.25%的受访者表示平常去大医院排队事件在“半小时以内”。排队时间的变长,在加剧大医院医疗矛盾的同时,也令大医院的医生疲于奔命。
“有的患者就为了开一个药来排队,但我们不是廉价的开药工,这些工作原本应该去社区医院。”在广州召开的一个中国糖尿病综合管理项目毕业典礼上,有与会的一位副教授级医生就向南都记者如是抱怨称。
潜在新政推行尚缺“土壤”
“事实上,分级诊疗要真正做起来,除了老百姓的医疗习惯要改,还涉及方方面面的问题。”这是上海一位医药专家的看法,在其看来,这一新政从目前来看,确实还缺能令政策得以顺利推行的“土壤”。
以华南某市的一个政策为例,该市正在提倡“基层首诊”和“双向转诊”,依照这一政策,该市的病人的病情能在基层解决就首先考虑留在基层医院就诊;如果基层医院解决不了,再转到大医院;当病人进入康复期、恢复期,该市还会根据病情需要由大医院转入到卫生服务中心等,进而实现“双向转诊”。而推行上述模式的法宝,则将来自医保的杠杆,即医保在基层提高报销比例,而在大院报销则降低比例,此外,经过“基层首诊”后转去大医院的病人,医保统筹支付比例也将比直接到大医院的支付比例高。
不过,南都记者做的上述调查的结果则显示,医保的杠杆作用究竟有多大程度的影响有待观察。
在“如果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首诊制正式推行,且与医保报销绑定,即必须先去基层医疗机构就诊,确需转诊,才能在大医院享受医保报销,你将如何应对?”的调查选项中,选择“为了方便报销,先去基层医疗机构”的仅为27.5%,选择“打算自费,直接去大医院”的也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