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问
大医院门诊收入缺口怎么补?
大型医院逐步取消门诊这一消息传出,线上线下、业内业外热议不断。不少业界人士认为,这是大势所趋;但对此感到疑虑者亦不在少数。
李力(化名)是广州某大型三甲医院门诊办主任。《方案》一出台,他逐字逐句仔细看了一番,随后算了一笔账。以广州为例,据广州市卫计委公布的数据,2014年医院门诊次均看病费用250.7元,三级医院的费用比平均数只高不低,按照日均门诊量一万人次计算,取消门诊后医院每日至少减收250万元,这意味着大医院将失去一个重要的收益来源。
“据不完全统计,广州大医院门诊收入约占40%,比重不小。”李力认为,必须充分考虑大医院门诊取消带来的缺口如何补。“若通过调整医疗服务价格以填补缺口,住院费用便会提高,将引起患者不满;若通过降低医务人员薪资或是裁员以节约成本,又可能降低医务人员服务水平,引发患者抱怨。”
罗珊珊(化名)从业16年,是广州某三甲医院内科的副主任医师。她所在的医院日均门诊量将近2万人次。“每次上午出诊,没到中午1点是看不完的。就大医院而言,降低门诊比重对一线医生来说没什么不好。腾挪出精力,我们可回归本位,主攻疑难杂症和临床医学科学研究。但这建立在二级、三级医院各司其职的基础上。”
南方日报记者留意到,对各级医院的定位,《方案》有明确提法:城市三级医院主要提供急危重症和疑难复杂疾病的诊疗服务;二级医院主要承担接收三级医院转诊的急性病恢复期患者、术后恢复期患者及危重症稳定期患者,同时提供所在区域内居民常见病、多发病诊疗,急危重症抢救以及危重、疑难复杂疾病向三级医院转诊服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应承担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服务、慢性病的随访追踪及健康宣教等服务。
然而若真有需要,患者希望挂专家门诊怎么办?“相关部门得引导,进一步推进‘多点执业’落到实处,让专家‘出诊有所’,让患者‘求医有门’。”罗珊珊说。
人流动起来了,也必然带动财力、物力的重新配置。“资源的投入、分配都得调整,配套得跟上,才能有效改变‘大医生看小病,小医生乱看病’现状,促使各级医院取长补短、加速发展。”李力说。
第二问
基层医院“接不住”咋办?
王戎昕来自广州海珠区沙园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是中心副主任,也是一名家庭医生。他与50名医生一同为社区居民服务,中心每年接诊量可达30万人次,人均任务量达6000人次。
推进分级诊疗一直是他关注的话题。《方案》出炉后,他感慨道:“就是这个方向,可我们有得忙了!”
挑战摆在眼前——病人必然从大医院分流而来,但现在社区医院医生的工作强度已很大,如何应对?
前几天,王戎昕从相关培训会上了解到一组数据:2015年北京东城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全年门急诊224.2万人次,区属二级和专科医院280万人次,地处东城三级医院门急诊总量1610.7万人次。社区专技人员1165人,区属二级和专科专技人员3009人,三级医院专技人员15574人。
“可见,按人头一算,相比较三级医疗专技人员数量,社区医疗机构服务量并不少,若病人蜂拥而至,还是‘接不住’。”王戎昕说。
条件较好的中心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尚且如此,更别说县级及以下医院了。
“若大型医院要取消门诊,‘金字塔体’必须先稳固。”王戎昕的这一说法,也是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在多个场合强调的观点——我国医疗系统好比一个金字塔,塔尖是成规模、高水平的公立三甲以上医院;塔底是面向社会、覆盖广泛的医保体系;塔体,是为基层医疗体系提供支持的全国九千多家县级医院及社区医院。塔体稳固好,医疗改革便能向前迈进一大步。
稳固塔体,除财力、物力为之倾斜外,关键在人才。在广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