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4月,国务院转发了由商务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等十四个部委共同签署的《关于促进中医药服务贸易发展的若干意见》,标志着中医药服务贸易发展已经成为政府工作的重要任务之一,为加快中医药服务贸易发展营造了宏观环境。三年时间过去了,我国的中医药服务贸易领域的贸易实践取得了哪些进展?
带着这个问题,记者专访了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服务贸易专业委员会秘书长黄建银。他所在的机构第一次编辑发布中医药服务贸易发展年度报告,总结评述中医药服务贸易领域的成果,记录中医药服务贸易发展历程。
黄建银认为,三年来,政府相继成立了中医药服务贸易工作专家咨询委员会,启动了服务贸易重点项目、骨干企业(机构)和重点区域建设,通过这些工作探索中医药服务贸易发展的体制机制、标准体系和统计体系建设,各地结合自身优势和资源条件,创造性地开展工作,逐步形成了推动中医药服务贸易发展的良好局面。“国际市场需求是推动中医药走向世界和服务贸易业态不断发展的驱动力。最先是对于针灸的需求,后来发展为对中医针灸教育的需求,同时有些国家认可以食品、食品添加剂或营养保健品身份销售的中药。随着海外市场扩大及从业队伍的壮大,中医药教育需求不断增加,海外中医药培训与院校教育应运而生,中医药服务贸易的范围在逐步扩大,内容也日益丰富。目前,我国中医服务贸易发展主要以境外消费和自然人流动提供模式为主。中医药服务贸易是中医药走向世界的战略选择。”黄建银说。
记者:发展中医药服务贸易,“走出去”和“请进来”同样重要。近年来在媒体上有很多地方完善中医药服务功能,吸引境外消费者来华就医的报道。请问,境外消费提供模式的具体情况是怎样的?
黄建银:各地在这方面的确有不少亮点。例如黑龙江五大连池接待俄罗斯客人进行火山矿泉温泉疗养和针灸按摩等中医疗法人数每年近20万人。吉林省、辽宁省接待来自日本、韩国和东欧的客人,进行以医疗保健服务和采购人参等为目的的中医药旅游观光。西北地区的甘肃、宁夏以会议、项目合作带动中医药旅游,主要市场群体是穆斯林。广西、海南三亚以充沛的日照、清新的空气和海滨沙滩等不可复制的自然资源和环境,吸引大量来自独联体、北欧等国家的游客享受中医医疗保健服务。三亚市中医医院自2002年以来大力开展“中医疗养游”,已接待各国客人近7000名,尤其是为震惊世界的“别斯兰恐怖事件”10名受害儿童做中医康复治疗,为中医疗法走向世界提供了一个成功范例。内蒙古国际蒙医院凭借蒙医蒙药安全价廉的优势,以优质的医疗服务赢得了蒙古国患者的好评,2013年开院不到一年即诊治了蒙古国患者3000多人次。
北京、上海、南京、广州等地以中医药大学等优质文化资源为依托,开展中医教育、培训、文化交流等,带动中医药文化健康旅游的发展,成为中医药服务贸易的主要收入。北京广安门国际医疗部前来就诊的国际患者来自32个国家。当然,中医药服务贸易境外消费提供模式的整体发展水平还处于探索和起步阶段,还需要多种业态相结合,整合会议、健康旅游和中医药文化资源等多个服务贸易要素。各地也都在积极探索和实践。
此外,外国人来华攻读中医药学位课程、参加中医药实用技能培训课程(医疗、养生、保健、美容、药膳等)也属于境外消费。例如,广东省中医医院每年接收海外进修50多人。世界中联每年开展的国际培训和国际考试,都有来自多个国家和地区的300~500名医药从业者参加。
记者:目前中医到海外提供诊疗服务、中医药教师到海外提供教育服务的情况如何?有什么障碍吗?
黄建银:中国境内一些医疗机构和个人以自然人流动方式到海外从事与中医药服务相关的医疗、保健、教育、科研、生产、贸易、文化等服务贸易活动都属于服务贸易自然人流动提供模式。
据粗略统计,中医药服务人员在欧洲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