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网站名称 行业信息 政策导向 正文
内容搜索
热门内容
推荐内容
最新内容
反馈意见和建议

专家建议持续从严整顿药用原辅料问题

继工业明胶毒胶囊、地沟油抗生素事件后,中药材染色事件日前再次引发市场关注。因涉嫌用化工色素金胺O进行染色并掺假,凯利中药饮片公司98日遭国家药监局曝光。910日早盘,因2011年度曾购入凯利公司的药材,相关上市公司股价出现大幅下挫。中国医药企业管理协会会长于明德910日表示,原料、辅料等领域的问题严重打击市场对药品的信心,不利于医药产业的发展,下一步仍将从严整顿。

价格诱惑招致掺假

据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98日曝光,安徽亳州一批中药饮片企业使用化工色素金胺O进行染色、利用铝盐和镁盐进行增重,其中8家中药饮片生产企业被停产整顿,6家企业的GMP证书被收回,12家企业被立案调查。

国家药监局称,在中药材、中药饮片生产中染色增重、掺杂使假会对后续的中药生产、临床配方使用带来极大的危害,造成系统性安全风险,是严重的、恶劣的违法行为。

“这种整顿非常必要,应该进一步规范中药材行业发展。”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中药民族药标准研究与检测中心主任林瑞超表示。

事实上,这并非中药企业首次面对药材信用危机。早在2011年,四川蜀中制药就因用苹果皮冒充板蓝根遭到处罚。业内人士直言不讳地指出,蜀中制药的复方丹参片中标价只是原料价格的1/4,其为了占领基层医疗市场,使用“低价中标”策略,并最终曝出了掺杂使假的行为。

于明德表示,药企的逐利行为刺激药材流通领域违法事件频出。“低价中标”促使部分下游药企暗中掺假;中药材价格暴涨,则推动部分上游药材供应商染色、增重。上下游的掺假行为,皆需要严格治理。

   2009年下半年以来,受气候因素和市场需求影响,中药材价格出现了连续暴涨,在打击下游中药企业盈利的同时,也刺激药材供应商违法行为增多。业内人士称,“加铝”、“加镁”、“加盐、加糖、加色素”等掺杂使假行为,已经成为中药行业的潜规则。而食品价格的持续上涨,也在一定程度上促使地沟油冒充大豆油现象的出现,

   “必须严厉打击,整顿医药业原料市场的经营环境,才能推动行业持续发展。”于明德说。

企业自建基地应对

于明德称,企业自建GAP中药材生产基地,解决市场紧缺的药材需求,将是缓解供需紧张和避免购入劣质药材的可取之道。

目前,国内中药企业GAP生产基地逐步增多。同仁堂、以岭药业、贵州百灵等过半A股中药上市公司建有中药材生产基地。而九州通等流通企业为应对成本波动压力,在中药材贸易中采用减少中间环节、直接实现产地对接、自建

查看所有的文章内容需要 VIP会员权限 查看


 
点这里复制本页地址    发送给您QQ/MSN上的好友


 
相关文章
保健品销售达2600亿 企业成长盼监管条例出台
医保财政支出压力大 推谈判机制逼药价下调
医改办解读“大病医保”:大病保险不分病种
药品安全“黑名单”有待强化惩戒力
药品招标新动向:两票制或将全面推行
医保引入市场机制还须防范风险
卫生部推7大医疗体系重大专项 资金规模4千亿
卫生部酝酿血液制品业支持政策
我国医保政策转向大病医疗负担 剑指因病致贫
《“健康中国2020”战略研究报告》解读

 
相关评论

本文章所属分类:首页 行业信息 政策导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