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13年下半年刮起的反腐风暴席卷了整个医药行业,而今反腐力度再次升级。
近日,商务部市场秩序司官员对外表示,商务部已会同国资委组织9家行业协会开展医药企业信用等级评价,并将联合卫计委、工商总局建立健全医药行业的信用体系,目前已经开发了相关的系统收集和公开医药企业的不良记录,将加大对医药购销领域中企业失信行为的惩戒力度。
一位业内人士透露,卫计委回归药企主管部门的调查权责,被视为此轮反腐的一个转折点,而商务部与卫计委、工商总局联合建立的信用体系,将反商业贿赂调查常态化,这相当于给习惯于依赖商业贿赂扩大销售的医药行业戴上了一个无法解开的紧箍。
据悉,一个由卫计委牵头发起的反商业贿赂专项行动领导小组已宣告成立,并将开始在多个省份启动暗访行动。
外资药企很受伤
GSK三季度总销售额下跌29%,其中受贿赂调查影响最为严重的药品和疫苗业务销售额下跌61%。
此轮反商业贿赂行动,GSK无疑是最大的输家,既输了市场,也输了其长久以来在医药行业建立起来的良好声誉。
GSK发布的第三季度财报显示,GSK三季度销售额为65.1亿英镑,同比增长1%,除中国区外的药品和疫苗销售增长3%。然而,在中国市场,GSK三季度总销售额下跌29%,其中受贿赂调查影响最为严重的药品和疫苗业务销售额下跌61%。GSK在华药品销售额下降幅度之大,远高于花旗银行此前预测的30%。
数据显示,现阶段GSK在中国销售大幅下滑的品种包括:呼吸系统疾病用药舒利迭(Seretide)下滑56%、肝病用药贺维力(Hepsera)下滑76%。
受影响的不仅仅有GSK,就目前所公开的信息来看,制药巨头赛诺菲和默沙东也深受影响。
10月30日下午,身处中国行贿调查旋涡边缘的法国赛诺菲(SanofiSA)公司周三发布三季度财报。受调查影响,公司三季度在华销售额仅仅增长了5%,为3.51亿欧元,拖累三季度净利润大跌21%,公司还再次下调了全年盈利预测。
日前默沙东宣布改变运营模式、削减成本并裁员8500人也备受关注。默沙东一位内部人士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此次裁员并未涉及中国市场,但是公司也会对中国市场进行预算缩减。
北大纵横管理咨询集团高级医药合伙人史立臣分析说,因中国医药市场的巨大体量,大多数跨国药企会在这一市场增加投资,并采用多种合作手段强化在这一市场的管理和销售。至于默沙东缩减预算的行为,估计由于我国反商业贿赂的行动导致默沙东开始转变在华销售策略,降低了学术推广费用。
外资药企所受的影响,不仅仅来自于其自身市场份额的下滑,其在中国合作伙伴——医药分销商的流失,也为外资药企今后东山再起蒙上了阴影。
对于2013年葛兰素史克商业贿赂一事对公司分销业务的影响,上海医药回应称,该事件对公司业务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但公司年初就主动调整了分销业务的产品比例,引入了国内药企的相关药品,而这一决策使得公司第三季度的销售毛利率上升,公司未来会继续保持这样的配置。
一位医药行业的分析师说,国内医药流通企业降低外资药企产品的比例,一方面是因为外资药企议价权较大,降低了流通企业的毛利率;另一方面是因为外资药品销量的下滑,使这些企业被动地降低了配置比例,而后者在目前看来,更为重要。
上述人士认为,如外资药企在国内的销量短期之内难以回升,将会失去国内优秀的分销商,届时将会形成不断丧失市场份额的恶性循环,或许这才是外资药企今后所要面临的长期阵痛。
国内药企短期获益
与GSK竞争激烈的上市公司常山药业则极有可能填补GSK在相关药品领域的市场空间。
反商业贿赂行动对外资药企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打击,国内的部分企业反而因此短期获益。
来自于山东济南的一家中外合资药企医药代表透露,此次反商业贿赂行动让其确确实实地感受到了中外有别,他在国内药企做医药代表的大学同学,其医药销售行为几乎不受限制,很多同学在这段时间业绩销量大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