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提出了社会保障全民覆盖,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战略目标。《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也明确部署到2020年要基本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推进全民医疗保障体系建设,是加快社会保障体制改革、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性基础工程。
全民医疗保障体系的发展背景
目前,在中国的医疗卫生筹资来源与总费用的构成比例中,家庭和个人自费比例偏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个人的医疗消费,“有病不就医、小病拖、大病扛”以及“因病致贫”或“因病返贫”的现象较为普遍。这样的问题严重影响了和谐社会的构建。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医疗服务体系、医疗保障体系、药品供应保障体系,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2012年,胡锦涛同志在参加全国政协十一届五次会议的医药卫生界、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界委员讨论时强调,要深入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加快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党的十八大又再次强调:“社会保障全民覆盖,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加快形成科学有效的社会管理体制,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健全基层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网络,建立确保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的体制机制。”
在着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社会背景下,推进医疗卫生改革的呼声愈来愈强烈。而全民医疗保险制度的发展作为改革的重中之重,它本身凝聚了科学发展观的先进思想,对于改善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不协调状况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时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发展全民医疗保障体系不仅可以有效地提高公民医疗服务的可及性,又可以改善公民疾病预防、维护健康的综合素质意识,改变传统的价值观念与生活方式,培养适宜的生活方式和健康的生活习惯,降低健康危险因素,改善生活状况。
全民医疗保障体系发展的制约因素
全民医疗保障体系是党和政府关注的焦点,在公平保障全民医疗需求方面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然而,它也受到一些因素的制约,这些制约因素影响全民医疗保障体系的整体效应与政策目标的实现。
首先,人口老龄化因素制约全民医疗保障体系的发展。目前,中国老龄人口已达到1.6亿人,且每年以800万人口的速度增加,中国的退休人口(60岁及以上人口)与劳动人口(15岁至59岁之间人口)的比例大约是19∶100,到2050年则可能达到64∶100,老年人口可能占总人口数的三分之一,老年人口的极速增长对全民医疗保健需求提出了新要求,特别是现有医疗资源有限的情况下,老年人由于器官及机体衰竭等因素需要获取的医疗资源是最多的,因此如何合理分配医疗资源及提高医疗资源的利用效率非常关键。
其次,保障待遇不统一制约全民医疗保障体系的发展。我国社会医疗保险制度具有权利与义务对等的特点,统筹基金量入为出,缴费多少直接与保障待遇相关联。城镇职工主要以企业单位和个人缴费为主,城镇居民和农民则以个人征缴为主,没有职业收入的居民和农民在征缴费用方面明显低于有雇主、有收入的职工,因此在待遇保障方面差异较大。另外,弱势及困难群体在征缴医疗费用方面也明显处于劣势,虽各级政府给予一定的医疗补贴和大额医疗保险补助,但由于医疗救助水平低,保障项目范围窄,因此,这些权宜之计有如杯水车薪。
最后,管理体制不一致制约全民医疗保障体系的发展。当前,城镇职工和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由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负责,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则由卫生部门管理,社会医疗救助由民政部门管理。多部门管理造成管理范围不清晰、效率不高。另外,由于各个部门在统计口径方面差异明显,各自利益有所冲突,所以增加了管理难度,不适应城乡一体化、人口流动性和全民医保发展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