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果要问医药行业与过去相比有哪些显著不同,医药人可以信手拈来好多例子,包括从2015年1月1日实施的《环保法》开始到下半年出台的药品注册数据自查,以及从2016年直到目前已经推出的“两票制”、药品上市许可人制度、仿制药一致性评价、县级医院改革、医疗分诊制度改革、营改增、药品生产工艺核查等等。如果要问最显著的不同和本质性的区别,多数在药企一线经营的掌门人都会感觉到医药产业生存和发展环境变化越来越快,不确定性越来越强,竞争越来越激烈,而且从过去的单纯规模竞争、营销竞争向经营质量竞争、研发和技术竞争甚至企业全面和整体竞争转型。
伴随外部环境变化的是医药企业内部资源的快速转型,我们从二三十年前到现在一直将医药产业描述成“小散弱”,就是规模小、产业分散集中度低,研发能力弱,竞争能力弱。而现在再这样表述已经不十分准确,因为情况已经并正在变化:在医药产业整体规模、研发能力和竞争力还不能说有决定性改观的情况下,有相当数量的药企已经掌握了医药产业运营规律并在研发和技术进步、国际化、规范化、规模化和盈利能力方面有比较长久的积累和非常好的进步,这些积累正在陆续释放市场价值。
总而言之,中国医药产业正在分化:一部分药企在挣扎中成为僵尸或待嫁,处在下沉通道,一部分药企成功完成转型,处在上升通道,第三部分药企还在苦苦挣扎,处在徘徊通道,这是一幅中国医药产业动态发展和沉沦图,进入下沉通道的药企,在遇到适当的机会并找到走出低谷的方法后可以进入上升通道,处于上升通道的药企如果不能持续把握好机遇或陷入风险泥潭,也可能落入下沉通道,至于处于徘徊通道的药企,本身就有两种选择,也是两种命运,这就是当今中国医药产业的现实(见下图)。
为什么这个时期外部环境和内部资源会这样快速的变化和充满空前的不确定性?
第一,中国医药企业从改革开放至今,经过三十八年的快速发展,既积累了正反两个方面的经验和教训,也积累了相当的资金资源、人力资源、管理经验资源,竞争实力和手段的多样性会加剧环境的不确定性。
第二,这三十八年中小弱散的中国医药企业与外资企业既同台竞争又互相学习和借鉴,使得中国医药企业能够厚积薄发,同样也会加剧环境的不确定性。
第三,政府的产业发展政策、监管政策也伴随医药产业发展而不断成熟,越来越精准,越来越现实,越来越科学,出台和执行越来越快,所以能够在2015年后突然发力,以“医药新政”推动医药产业向规范、创新、可持续和公平方向发展。客观上推动了环境的快速变化。同时由于法治基础不牢,制药产业“九龙治水”,部门博弈会加剧政策的不确定性和左右摇摆。
第四,以网络技术和移动技术为先导的本次IT技术革命和以基因组技术突破和生物、化学技术进步交叉推动医药产业经营革命、产业革命,产生了很多跨界企业和药品、医疗器械和IT复合治疗技术,推动医药产业重组、整合和创新并达到新的高度。客观上推动了环境的快速变化并加剧竞争的不确定性。
第五,竞争推动产业分化,脱颖而出的医药企业客观上更能够适应快速变化和不确定性的环境,而沉沦的药企又会在快速变化和不确定性的环境中加速死亡和转嫁,一生一死既是客观规律,又加剧了这种变化和不确定性。
第六,全球化又将这种变化加速并增加了更多不确定因素。
不确定性和快速变化的环境对处于不同竞争地位的医药企业具有不同的作用,一方面会加速淘汰基础虚弱、无核心竞争能力、风险管控不力和整合资源能力不强的药企,另一方面对已经掌握了医药企业发展规律,在前几十年发展中步步为营,风险管控能力强,已经形成核心竞争能力和优势,资源整合能力强的药企也带来前所未有的机会,所以说这本身就是双刃剑。
如何化被动为主动?如何趋利避害?如何化危为机将快速变化和不确定性的环境成为本企业提升竞争地位的机会?这是每家医药企业无法回避的命题和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