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经济网北京6月12日讯(记者臧允浩)日前,以频繁收购而屡获资本市场关注的新华医疗,正在遭受被收购资产业绩承诺不达标的困扰。
新华医疗近期发布的《关于收到部分业绩承诺补偿款的公告》显示,新华医疗于2014年收购的成都英德生物医药装备技术有限公司(下称“成都英德”)业绩,2015年未达到承诺额度。
值得一提的是,成都英德2014年的业绩就未达到承诺目标。此外,新华医疗此前收购的上海远跃制药机械股份有限公司(下称“远跃药机”)2015年度业绩承诺也没能达标,仅实现当年业绩承诺金额的87.52%。换言之,在两年内,新华医疗所购标的的业绩承诺三度落空。
中国经济网记者注意到,2011年,新华医疗确定三大战略:以技术创新为主的创新战略、以提高市场占有率为主的品牌战略、以内涵式发展和收购兼并并举的扩张战略。此后,新华医疗走上扩张之路,长春博讯、威士达、远跃药机、成都英德都被收入其囊中。新华医疗董事长赵毅新在曾对媒体表示:“新华医疗之所以发展如此迅猛,正是得益于高效推进了资本运营。我们坚持一手抓实体经营、一手抓资本运营;一手抓规模扩张、一手抓规范管理。”
实际上,在新华医疗大举收购中,最直接的效果便是业绩的增长。财务数据显示,近年来新华医疗的大举并购使得公司业绩逐年增长。2011年至2014年,新华医疗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同比增长率分别为77.72%、52.26%、41.86%、40.9%。
然而,这种增长却并没能持续到2015年。财报显示,去年公司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同比首次出现下滑,下滑幅度为13.97%;即便到了今年,新华医疗的业绩状况也不乐观。今年一季报显示,新华医疗净利同比下滑46.38%。
有业内人士认为,新华医疗正被收购后的整合问题所困扰,“收购面临的最大问题是‘整而不合’,整合是慢功夫,不仅需要良好的管理团队,还要企业文化的融入,这都需要时间。新华医疗应该协调好收购与整合的关系,放慢收购步伐”。
对于诸多疑问,6月7日,中国经济网记者曾致电新华医疗证券办,相关负责人表示:过去几年里,公司收购的长春博讯、威士达,业绩都是超标完成。成都英德业绩未达标主要是受国家GMP政策影响较大。今年成都英德的业绩会有所好转。
争议不断 新华医疗高溢价拿下成都英德
新华医疗收购成都英德,这场收购需追溯到两年前。在当时的舆论中,这是一场充满争议的收购。
2014年4月19日,新华医疗发布公告称:公司将以发行股份和现金相结合的方式购买英德生物85%股权,作价约3.7亿元。同时配套募资不超过1.23亿元,用于支付上述收购的现金对价。
此次收购的评估增值率为263%。卖方承诺,英德生物在2014年至2017年对应的扣非后净利润不低于3800万元、4280万元、4580万元和4680万元。
对于这起溢价不菲的收购,新华医疗的股价并没有一飞冲天,相反其股价遭遇了滑铁卢。2014年4月21日,新华医疗复牌,股价跌停,其后几个交易日公司股价接连下跌。
在业内人士认为,投资者之所以用脚投票,就是因为不看好新华医疗的高溢价并购行为。公开资料显示,2011年至2013年,英德生物销售收入分别为0.61亿元、1.97亿元、3.19亿元,2012年和2013年收入同比增速分别达到225.59%与61.53%。
据《华夏时报》报道,长江证券析师张月凤认为“这种高速增长已经不可能持续,而且英德生物对未来的预测也是如此。”根据英德生物预计,2014年至2018年,其收入增长率分别达到1.72%、2.70%、7.69%、5.25%和2.94%,将处于低速发展态势。
上述报道指出,2011年1月17日,卫生部发布了《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2010年修订)》,根据规范,自新版药品GMP实施之日起,新建药品生产企业、药品生产企业新建(改、扩建)车间应符合新版药品GMP的要求,现有药品生产企业将有不超过5年的过渡期,并依据产品风险程度,按类别分阶段达到新版药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