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大刀阔斧形容宋志平在国药的这五年并不夸张。
2009年开始,中国建材集团董事长宋志平被同时任命为中国医药集团(下称“国药集团”)董事长,这一央企历史上“兼职”委任的首次尝试很快被随后目不暇接的并购重组“盖过风头”。
推动原国药集团、中生集团、上海医药工业研究院(下称“上海医工院”)和央企中国出国人员服务总公司(下称“中出服”)四大平台联合重组;2009年将国药控股(01099.HK)带入香港上市,创下2003年后全球医药行业最大规模公开发行;任职期间,国药集团年收入从400多亿元跃升至超过2035亿元,并在2013年成为中国医药行业中唯一进入世界500强的企业。
“孩子已成长,该放手了”——2014年4月,对于突然传出的离任消息,宋志平这样解释和表达着自己六年国药生活的结束。
功成身退
4月15日,国药集团的干部大会上,国资委副主任金阳代表国资委宣布了最大医药央企国药集团董事长的最新任命——“宋志平在国药集团的任期届满,国资委副秘书长郭建新接任国药集团董事长、党委副书记。”
58岁的宋志平,卸下5年的国药集团董事长职位,“专心”回到央企中国建材董事长一职,也正式结束了央企历史上首次“双料董事长”尝试。
“国药整合大的框架基本都完成了,剩下的就是一些细节性问题,都不需要他这个层面再去推动,从这个意义上说,他的历史性任务也完成了。”某接近国药集团人士透露。
该人士进一步称,当年宋志平来国药集团的时候,一个很明确的任务就是做兼并重组——“当时下面的公司太多太分散,好多各自为政,单看都不错但是拧不到一起,宋当年就是作为一个改革者被派来的。”他说。
2009年5月,宋志平正式到任国药集团;4个月后,国药集团旗下最优质资产国药控股在香港上市,在当年国际资本市场持续悲观的大背景下,同时创下发行规模第一、估值第一和冻资额第一的纪录。
国药控股上市仅半年之后,央企序列上海医工院整合方案浮出水面。
“‘两会’后国资委签字,预计之后一个月正式公布。”宋志平彼时接受本报采访时首次表态。
一个月后的2010年4月,四川抗生素研究所(下称“川抗所”)划转国药的消息开始公开——在一年之内,宋志平先后完成了拿下两家顶尖研发机构和央企“5进3”的改革。
“上海医工院和川抗所两家都是央企序列的研发平台,在中国制药工业普遍研发水平不高的情况下,这两家无论是资历还是水平都非常突出,市场潜力巨大,但也因为这样,不好管,并入国药集团的事情,提了很多年,就是推不动。”有接近原上海医工院方面的内部人士透露。
而这次改革更长远的意义在于,通过对两家研发平台的整合,国药集团首次真正地弥补了自身在核心的研发领域的短板。
虽然是国内医药行业的绝对龙头,但国药集团不得不面对的一个现状是,在其利润构成中,80%来自于国药控股代表的医药商业部分,医药行业真正核心竞争的医药制造一直是其最迫切需要弥补的一块短板。
“医药制造业不好,没有好的产品就没有造血能力,这是医药企业最要命的问题,所以宋上台后马上开始了对两家研发平台的整合,阻力很大,但他也从上面争取了支持。”该人士表示。
在这一系列动作之后,对中出服的整合就已经合情合理。
2010年10月,中出服并入国药——作为主要定位为综合性国际经贸的中出服的业务中,同时包括了国际仓储运输、实业投资等,而中出服旗下的两家子公司,中服嘉远贸易公司和北京富盛嘉华国际贸易有限公司的主营业务都有原料药和医药中间体的出口。
这很清晰地勾勒了国药对于国际业务的野心,即便当时它的出口业务比重还非常小。
国药的下一场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