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PharmaNews 行业信息 政策导向 正文
内容搜索
热门内容
推荐内容
最新内容
反馈意见和建议

药价改革渐近 产业深度调整大幕拉开?

近日,坊间传闻正式版的药价改革文件引发高度关注,不论消息是否属实,药价改革确实已渐行渐近。

自去年传出将取消最高零售指导价的消息,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也明确提出取消绝大部分药品政府定价,但药价并未因此变得简单。从国家设想层面,通过对不同属性药品采取不同的价格管理思路,更有利于合理价格的形成。而这或将再次压缩相关药企的利润空间。

在国家药品招标、药价和医院改革等顶层设计之下,医药产业格局的调整或将从药价和医保基金两项改革开始,向产业链纵深方向演进,企业的后备力量和地方政策的推进,则决定着格局调整的进度与深度。

 

降价两次成定局?

从目前的消息面判断,药价放开大势明确,但本报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企业对价格的放开并无太大期待,相反,由于“二次议价”、带量采购、价格联动等政策因素作用,并基于招标采购继续打压价格的现实,企业对今后药价的走势多了一层疑虑。

记者发现,本次坊间传闻的《关于印发推进药品价格改革意见的通知》(下称《通知》)中,关于价格管理的内容和思路与此前发改委征求意见稿的表述并无大差异。文件要求的药品价格形成机制,与此前国务院办公厅下发的药品分类采购相关文件的思路有些相近,对不同药品采取不同的价格形成方式,比如医保支付药品需形成医保支付价格、专利药等要形成谈判价格等。

“照此思路,药价放开后,产品价格会受更多方面的约束和影响,不确定性大增。”此前,河北某生物制品上市公司负责人向记者如是表示。这位负责人的分析正是业界的普遍理解。企业家们忧心药价会更加复杂,主要是指价格放开之后招标导向未变,还得考虑带量采购、医院再压价等医保控费因素。

这些担忧在上述《通知》也确实有明确:要做好与药品采购、医保支付等改革政策的衔接,强化医药费用和价格行为的综合监管。在采购上,“调动医疗机构、药品生产经营企业、医保经办机构等多方参与积极性”。还要强化医保控费作用,“做好医保、招标采购政策的衔接配合,促进医疗机构和零售药店主动降低采购价格……同步推进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建立医疗机构合理用药、合理诊疗的内在激励机制”等等。

“从我们了解到的情况看,招标降价之后,还要在医院再经历一轮价格调整,估计这会成为今后进入医院销售的必经历程。”深圳某医药公司人士告诉本报记者,目前浙江地区在招标后已明确要求地市级需再进行医院降价。安徽蚌埠则直接以文件要求带量采购,单品销量超过1亿元的询价产品要求降价不低于25%,普通产品比中标价再降15%

“我们的产品在原已中标供应的省份,即便实施带量采购,真正能够带来的增量也不会超过10%,但按照现在的‘行情’再降15%,无疑要做出更大让步。”上述河北企业负责人指出。

 

或触及产业格局

毫不夸张地说,本轮药价管理和价格形成机制的改革是历年来力度最大、最彻底的一次。此前,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药品分类采购的文件下发时,有关主管部门负责人曾表示,文件非常具有顶层设计意义,但未详解。顶层设计必然包含与上下各环节、各政策的配套,乃至对整个新医改有撬动和嵌合的作用。

按照政策趋势,假设这种顶层设计包含了招标和价格,乃至当下医药产业格局的内容,这对产业的影响无疑是深远的。

可以看到,分类招标和价格的分类管理已完成对接,低价药、麻醉等特殊属性产品单独被分开减少价格属性对采购的影响后,对于普通医保产品,通过招标和带量采购,药价被进一步压缩,并且还存在逐年压缩的可能;对于专利药、独家品种,则通过国家级、省级的集中价格谈判,确保价格调整。

与此同时,无论是本轮价格管理还是此前新的招标文件,都将“医保”的字眼加入其中并重墨书写,这是否意味着顶层设计也将医保基金纳入了考虑范畴?

查看所有的文章内容需要 VIP会员权限 查看


 

 

点这里复制本页地址     发送给您QQ/MSN上的好友


相关文章

  药价放开新政或于7月1日落地

  江苏新增17种短缺救命药 南京等4市成短缺药

  专利药价格谈判不是行政干预市场

  南京公立医院基本药品将按进价卖

  新基药管理办法出台6类药品未入选

  药品政府定价废止,医保支付价格政策9月前出

  干细胞新政即将出台 行业标准仍存空白

  《麻醉等6个专业质控指标(2015年版)的通知

  二次议价各地蔓延渐成新常态 药企面临价格绝

  强化基层不能以大医院为核心

耿鸿武:新政下的药品招标采购“七上八下”

总后价格联动最低价 药企不应标就丢军队市场

完善医疗保障将推升需求 分流成控费关键

基药办法废旧立新 独家品种或踢出目录

从卫计委主任访谈看医疗发展

仿制药质量一致性评价再提速!品质竞争挣“

云南将出台意见推动中药(民族药)产业发展

“特殊审批”、“重大专项”和“加快品种”

代表问政:医养融合 如何两全其美

社会资本进入公立医院——开放信号背后的挑

相关评论

    
本文章所属分类:首页 行业信息 政策导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