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PharmaNews 调研报告 业界动态 正文
内容搜索
热门内容
推荐内容
最新内容
反馈意见和建议

CFDA提出八项意见 确立药品追溯制度

为控制食品药品安全风险,927日,国家食品药品监管管理总局(CFDA)就推动食品药品生产经营者完善食品药品追溯体系,正式提出了指导意见,其中强调,生产经营者应承担食品药品追溯体系建设主体责任。

CFDA发布的《关于推动食品药品生产经营者完善追溯体系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对食药生产经营者完善追溯体系提出八项意见,以实现我国食品与药品来源可查、去向可追。在发生质量安全问题时,能够及时召回相关产品、查寻原因,这被业内看做是我国首次确立药品追溯制度。

今年428日,在CFDA发布《意见》的征求意见稿中曾指出,建立食品药品追溯体系是企业的主体责任,鼓励生产经营企业运用信息技术建立食品药品追溯体系,即国家建立追溯制度,企业建立追溯体系。

在征求意见稿中,未提及此前引起广泛关注的药品电子监管码,避免了有关企业既是运动员又是裁判员的争议。在此次正式下发的文件中,与征求意见稿一致,再次强调各级食品药品监管部门不得强制要求食品药品生产经营者接受指定的专业信息技术企业的追溯服务。

对于麻醉药品、精神药品这类生产经营企业应建立的追溯体系,具体内容CFDA将另行规定。

附:总局关于推动食品药品生产经营者完善追溯体系的意见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总局机关各司局、各直属单位: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化妆品卫生监督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推进重要产品追溯体系建设的意见》(国办发〔201595号)文件精神,为控制食品药品安全风险,保护消费者权益,现就推动食品药品生产经营者完善食品药品追溯体系提出如下意见:

一、食品药品追溯体系是食品药品生产经营者质量安全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食品药品生产经营者应当承担起食品药品追溯体系建设的主体责任,实现对其生产经营的产品来源可查、去向可追。在发生质量安全问题时,能够及时召回相关产品、查寻原因。

二、食品生产经营者应当按照有关法律法规要求分别对其原辅料购进、生产过程、产品检验和销售去向等如实记录,保证数据的真实、准确、完整和可追溯。原则上,食品生产经营者均应采用信息化手段建立追溯体系。不具备信息化条件的生产经营者,可采用纸质记录等实现可追溯。纸质记录保存期限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有关规定执行。

三、药品、医疗器械生产企业应当按照其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MP)要求对各项活动进行记录。记录应当真实、准确、完整和可追溯。鼓励药品、医疗器械生产企业对产品最小销售单位赋以唯一性标识,以便经营者、消费者识别。植入性医疗器械应当标记生产企业名称或商标、批代码(批号)或系列号,以保证可追溯。

 药品、医疗器械经营企业应当按照其经营质量管理规范(GSP)要求对各项活动进行记录。记录应当真实、准确、完整和可追溯,以保证药品、医疗器械购进、养护、出库、运输等环节可追溯,并按规定使用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进行有效管理。

 药品、医疗器械使用单位应当按照《医疗机构药品监督管理办法(试行)》和《医疗器械使用质量监督管理办法》要求对药品和医疗器械的购进、验收、储存、使用等情况进行记录。

四、化妆品生产企业应当按照《化妆品卫生监督条例》等有关法规规定,确保产品生产、质量控制等活动可追溯,并记录产品进入流通环节的流向信息,实现产品去向可查、问题产品及时召回。化妆品生产经营者应当以进口化妆品、国产特殊用途化妆品、儿童化妆品等风险程度较高的产品为重点,推进追溯体系建设。

五、地方各级食品药品监管部门要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化妆品卫生监督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督促行政区域内相关生产经营者认真落实产品追溯主体责任,并对原料来源记录、生产过程记录、购销记录等追溯体系建设要求的落实情况进行督促检查和总结。对不履行追溯责任者依法及时查处。

查看所有的文章内容需要 VIP会员权限 查看


 

 
点这里复制本页地址     发送给您QQ/MSN上的好友


相关文章

  卫计委:将新增产科床位8.9万张缓解一床难求

  华润医药闯关成功 传10月在港交所挂牌上市

  中医中药不再是“弃儿” 老字号引领产业复兴

  国家医疗器械质量公告(2016年第7期,总第1

  浙江省药品采购启用新平台,可执行一票制!

  卡乐康网络研讨会

  RAS视点:“尴尬之症”如何用药—尿路感染患

  重磅!FierceBiotech公布2016年度最具投资价

  BioArctic与艾伯维达成免疫疗法合作,攻克帕

  哈药强制安装“码上有”遭抵制

京津冀医疗检验结果互认面临三大难题

 
相关评论

    
本文章所属分类:首页 调研报告 业界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