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深圳市医改办就《深圳市公立医院药品供应保障制度改革实施方案(征求意见稿)》向深圳市发改委、财政委、医管中心等相关单位征求意见,其中提出对深圳市公立医院药品采购方案进行改革,要求通过“推行药品集团采购(Group Purchasing Organization,GPO)”,使公立医院药品费用上涨得到有效遏制,实现药品降价30%。并且承诺到2017年,全市公立医院药品收入占业务收入的比例下降到25%以内。
“GPO本质是一个医药采购平台,GPO通过汇总采购量,利用批量采购的优势与厂商谈判取得较高折扣,为医疗机构节约成本和提高效率,通俗地说就像团购。”清华大学医疗管理研究中心研究员曹健向时代周报记者解释。
医疗、医保、医药是医改的三个方面,目前改革主要集中在医药层面。从上世纪90年代政府对公立医院实施药品自由采购政策,到2009年新医改后明确实施的基本药物省级集中招标采购的招标模式,医药费用等连年高涨、医院以药养医的现状仍未彻底改变。据米内网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2010年公立医院的药品使用金额为4570亿元,到2015年增长了108%,达9517亿元,占全国13829亿元药品销售总额的68.8%,而同期全国医保支付费用总额为1.2万亿元。
从上述数据可以看出,公立医院药品采购机制的改革与以药养医机制能否破除密切相关。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协调推进医疗、医保、医药联动改革。发改委首先进行积极响应,其发言人在两会期间表示:破除以药补医,建立医疗机构成本自我约束机制。
2017年药品规模降至56亿元以下
药品集团采购是国际通行的医院药品采购模式,强调全过程公开透明的运行机制。
以美国为例,绝大多数医院都加入至少一个GPO,并通过GPO购买产品。美国医疗供应链协会(HSCA)数据显示,GPO每年为整个医疗保健系统节省约360亿美元开支。同时,GPO提供的产品标准化管理、质量与适用性分析、供应商管理和临床用药指导等服务也同样使医院获益。直接与供应商进行交易相比,GPO为单个医院节省10%-18%的成本。
但在中国,受省级招标的限制,GPO模式的推进甚为缓慢。不久前上海也已试行GPO,2016年5月6日,上海医健卫生事务服务中心发布了2016年第一批药品集团采购目录。
深圳市紧随其后。根据《深圳市公立医院药品供应保障制度改革实施方案(征求意见稿)》的描述,深圳将于7月1日起在全市公立医院启动集团采购改革试点,建成深圳市公立医院药品管理平台,编制《集团采购目录》(以下简称“《目录》”),统一委托给集团采购组织代理采购,实行带量采购、定点生产、定点采购,降低药品的采购成本。并与广东省第三方药品交易平台、各集团采购组织的药品交易及监控平台、各公立医院的信息管理系统实现数据对接。
时代周报记者从深圳市医改办处获悉,公立医院集团采购组织遴选规则仍在筹备阶段,不方便对外发布。关于GPO组织的遴选,其中一个遴选条件便是要求《目录》内所有品种平均降幅达30%以上,并要求自建互联网药品交易平台,在平台上公开所有品规药品的供货价(含配送价)。
深圳市全药网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在电话中告诉时代周报记者,其是候选之一。公开资料显示,深圳市全药网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于2015年6月,是深圳海王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的子公司。
根据公开报道,2015年,深圳地区公立医院药品采购金额约80亿元,按药价降幅平均30%推算,深圳市2017年药品规模将降至56亿元以下。
《目录》由深圳市卫计委牵头,成立市公立医院药事专家委员会,由其在开展合理用药大数据分析、系统性评价的基础上编制而成,未进入《目录》的品种,由医院自行采购。之后在试点的基础上《目录》将逐渐扩大范围,实现全覆盖。深圳医改办主任李创接受时代周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用药目录遴选规则目前仍在制定中。
参照上海市的实施:GPO制定的目录对象是部分医保目录范围内未实施集中招标的品种和自费药品,并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