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一则《药价改革大半年后,部分血液制品价格上涨150%》的新闻引发了舆论的广泛关注。新闻指出,去年药价放开后血液制品价格总体都有上升,其中部分小品种,例如破免上涨70%,纤维蛋白原上涨150%。
市场接手药价后,舆论对待药价上涨非常敏感。例如地高辛片上涨10倍,别嘌醇片上涨4倍等新闻都引发了舆论的强烈反弹。但与以上存在“不合理涨价”情况的药品不同,血液制品的价格上涨却有其合理性。
顺理成章的血液制品涨价
“血液制品是人血浆蛋白提纯制成的,人血浆中90%以上都是水,能用于血液制品的蛋白质仅有不到10%。”某血液制品生产企业负责人介绍。“我国每年的采浆需求约为8000(吨),但实际采浆量却只有5000(吨)。”上述负责人接着说。血浆供不应求加重了企业生产成本,从而导致血液制品价格上扬。
此外,严格的政策管理也影响了血液制品的供给。1985年我国禁止进口人血白蛋白以外的血液制品。1996年,我国划定血液制品生产单位原料血浆供应范围。2001年开始,我国不再批准血液制品生产企业。
原料血浆供应不足、严格的政策管理和市场对血液制品的刚性需求共同导致了血液制品供需失衡,价格走高。事实上,在我国实施药品最高限价时,血液制品价格已几乎触及国家最高限价(国家还曾经调高部分血液制品的最高零售价),如今药价放开,血液制品价格上涨其实不难预见。
血浆供应不足是主要原因
血浆供应对血液制品生产起决定性作用。血浆供应的巨大缺口也导致了血液制品的供需失衡。那么我国为何有着如此大的采浆缺口呢,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我国血液制品受政策影响较大。“80年代,由于某些企业一味追求经济利益,采浆作业不规范,造成了许多严重后果,比如安徽的艾滋病村。出于对血液安全的考量,国家对血液制品实施严格管控,尤其是在采浆方面。”上述企业负责人表示。事实上,我国的采浆规定在世界范围内都是非常严格的,例如:我国对献浆人员年龄要求是18-55,而美国则是16-76。我国献浆频率是15天,而在美国则为72小时。在我国血浆需要放置3个月后,复查无问题才可使用,而在美国,因为有着健全的国民健康档案,血浆并不需要进行长时间放置。严格的采浆规定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采浆量。
其次,我国血液采集是标准的双轨并行模式。按现行《血液法》规定,我国的采血机构分为两类,一类是向临床和医疗卫生机构供血的血站、血库等,属于事业单位,通过这一路径采集的血液,使用通常具有公益性。另一类是向血液制品生产企业供浆的单采血浆站,单采血浆站已于2006年由事业单位转为企业,与卫生部门脱钩,血浆的使用主要是用于商业生产。在此基础上,我国严格规定两条路径的血液不得交叉使用。因此,考虑到血液来源的类似性,两条路径在上游原料的获取上存在竞争,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血液制品血浆的供应。
除开政策、制度因素,公众对于献浆的认识偏差也导致了血浆供应不足。“很多人都觉得献浆就是卖血,说出去难听。”上述负责人表示,“我们是严格遵守公益性的,对献浆人只会补偿数额很小的营养费或误工费,但这种认识上的偏差加上生活水平的提高,使得献浆人数变得非常有限,采浆难度很大。目前我们的单采血浆站主要设置在周边地区,人口数量庞大城市反而不好开展采浆工作。”据统计,我国人口数量远高于美国(我国13亿,美国3亿),但采浆量仅为美国的三分之一。除此之外,我国一直大力宣传义务献血,对于献浆的宣传却有所缺失,“献血献浆同样光荣!”上述负责人表示。
涨价无法解决供需失衡
美国对于血液制品和血浆采集一直遵守“自给自足”的原则,这不仅是因为其商业价值,更是因为血液制品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在多种重大疾病治疗和预防方面,血液制品起着无法替代的作用,属于国家战略性资源,因此保障这部分产品的自给自足是非常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