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海市推进儿童健康服务能力建设
为落实国家“全面两孩”政策和深化医改要求,满足不断增长的儿童健康服务需求,保障儿童身心健康,在市委、市政府的重视下,市卫生计生委会同有关部门对上海市儿童健康服务能力建设进行了专项研究,提出了“十三五”期间相关工作任务和措施。
一、发展现状
2015年,全市婴儿死亡率为4.58‰,孕产妇死亡率为6.66/10万,继续保持世界发达国家和地区水平。
“十二五”期间,本市儿童健康事业加快发展,儿科医疗资源配置不断加强,主要体现为四方面进展:
一是儿童健康服务资源配置不断加强。新建市妇幼保健中心、儿童医院普陀院区和第一妇婴保健院浦东院区,新增第一妇婴保健院、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国际和平妇幼保健院300张床位。扩大市级综合医院儿科规模,郊区5+3项目新建医疗机构产科和儿科床位达到总床位数的10%,新增新华医院、同济医院儿科床位345张。发挥社会办医作用,建设各类儿科医疗机构15家。截至2015年底,全市提供儿科诊疗服务的医疗机构共有179家,其中设置儿科床位的医疗机构有68家,提供儿科门诊服务的医疗机构有141家,提供急诊服务的有76家,总床位数达到3600张(每千常住儿童床位数为1.63张,高于全国水平),全市注册儿科医师达到3205人(每千常住儿童医师数为1.45人,高于全国水平)。
二是儿科医疗运行模式不断创新。探索儿科医疗联合团队和联合体模式,2012年,上海市儿童医院联合普陀区4家医院,成立儿童医院普陀区联合团队;2014年,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和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联合8家医院,组建复旦大学儿科医疗联合体,发挥了优质儿科医疗资源的辐射带动作用。
三是学科和人才队伍建设迈上新台阶。推进小儿外科、小儿心血管等临床医学中心建设,加强儿科学、发育行为儿科学与儿童保健学等重点学科发展,启动“儿童重大疾病”、“重大出生缺陷”等重要疾病联合攻关,推广儿科医学先进适宜技术项目,一批儿科医学项目获得国家和本市科技奖项。
四是儿童健康服务保障力度加大。“十二五”期间本市建设财力对市属儿科医院建设项目的投入比例从“十一五”时期的60%提高到“十二五”时期的80%;中央财政累计下拨儿科建设补助资金7000万元;2015年本市财政落实妇婴危重会诊抢救专项经费2200万元,使得本市儿科服务能力进一步提升。
二、发展目标
上海儿童健康服务能力虽然取得一定进展,但与不断增长的人口规模和市民不断增长的健康服务需求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还要从需求导向和问题导向出发,针对儿科医疗服务供需结构性矛盾、城乡资源分布不够均衡、社区儿科医疗服务覆盖面不广、能力不足等问题,提能力、建机制、促创新、补短板。制定目标任务时,遵循了5条基本原则:坚持科学谋划、适度超前发展;坚持平等发展、促进服务公平;坚持协同推进、提高运行效率;坚持优化服务、夯实基层基础;坚持预防为主、促进儿童健康。
总体目标是:到2020年,建成与上海城市功能定位相适应、与儿童健康需求相匹配的儿童健康服务体系,进一步提高出生人口素质,让每一个儿童都享有便捷、均等、优质、连续的健康服务,使儿童健康水平继续保持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水平。
主要指标有:到2020年,基本满足儿童健康服务需求,实现全市每千名0-14岁常住儿童拥有儿科(助理)执业医师数不低于1.5人,核定床位不低于2张。0-6岁儿童保健管理率不低于90%,儿童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不低于98%,新生儿、儿童主要疾病筛查率不低于90%。不断改善儿童健康服务感受度,进一步缩短儿科门急诊候诊时间。儿童健康水平进一步提高,实现全市新生儿死亡率低于6‰,婴儿死亡率低于7‰,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低于8‰的目标。
三、主要任务
一是优化资源布局,完善服务体系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