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有媒体报道某跨国制药企业通过药品学术推广,不正当地影响了专家和医生,进而推高了药品价格。那么,学术推广是如何进行的,它是处方药走向市场的必由之路,还是商业贿赂的代名词,抑或是可有可无?记者为此在业内进行了一番调查。
市场“组合拳”如何打
某跨国制药企业市场部的刘经理告诉记者,他们通常将药品的学术推广策略称为“Marketing Mix”,即围绕学术推广策略,进行组合营销。具体内容除了市场数据调研、产品宣传资料设计等基础工作外,更主要的是通过专家会、会后会、学术会,以及影响共识、指南、规范编写等方式,将最先进的学科进展介绍给相关领域医生。
一般来说,很多跨国企业在其产品上市后,仍然会开展进一步的临床研究,虽然企业都希望研究数据有利于自己的产品,但整个试验的设计和推进都是在严格的监督下进行的,任何违规的行为都会导致数据在高规格的国际会议上不被采纳。因此,只有真正的好产品才可能获得良好的试验数据。
在获得良好的研究数据后,企业一般会围绕这些最先进的研究成果进行学术推广。比较常见的方式是,在高水平的国际会议上公布其研究结果,得到国际权威的认可后,就在目标市场上召开会后会或专家会。例如某公司的肿瘤药物最新研究数据在国际肿瘤年会上发表并获得认可后,他们可能先组织中国相关领域的专家开会,在中国专家中普及该研究成果。接下来,再由中国的学术权威牵头,在中国临床医生中召开会后会(即国际会议后的国内会议),进而在临床医生中推广该学术观点。
除了专家会和会后会,中国各级医学专业委员会所组织的会议也是企业进行学术推广的良好舞台。各专业委员会大多有自己定期举行的学术会议,其目的也正是交流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各自的临床经验,这与企业的诉求不谋而合。
在中国,目前患者接受的治疗大部分为传统路径,即在不同地区、不同医院,不同的治疗组或者不同医师针对某一疾病可能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案。这就导致了治疗水平的参差不齐,对于患者来说是非常不公平的。而由各专业委员会推出的共识、指南,由卫生管理部门推出路径、规范,就是为了规范医疗行为,保证患者利益。制药企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共识、指南,虽然其目的是为了促进产品的销售,但同时也能将最先进的治疗理念和方法融入相关共识、指南中。“主观为自己,客观为别人。我认为,作为药品学术推广的一部分,企业参与指南与新药研发的实质是一样的,符合社会主流价值观。”刘先生说。
学术推广谁受益
学术推广给医生、患者、企业带来了哪些影响呢?
对医生而言,他们很多先进的治疗理念都是通过企业的学术推广获得的。例如诺华有一个单片复方的药物,是治疗高血压的,他们围绕该产品进行了大量的临床研究和学术推广。在前不久举行的“2013年度高血压峰会”上,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主任委员、北京大学第一医院霍勇教授就指出:“我国高血压患者血压达标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我国人口庞大,卫生资源短缺,医疗服务水平参差不齐。在这种现实条件下,应大力推广简便易行的手段来防治高血压,从而有效提高血压达标率。一项全国19家研究中心参与的大规模多中心临床研究-EXAM研究(缬沙坦/氨氯地平80/5mg单片复方制剂与硝苯地平控释片30mg治疗单药治疗控制不良的高血压的疗效及安全性评估)的结果显示,患者接受缬沙坦/氨氯地平80/5mg治疗12周的血压达标率为79%,显著高于对照组。目前,高血压患者降压达标常需2种以上降压药物联合,而与随机组方的降压联合治疗相比,其优点是使用方便,可改善治疗的依从性,更方便患者服用,有助于患者降压达标。而与起始单药治疗或自由联合相比,起始单片复方制剂可使高血压患者更早血压达标。因此,单片复方制剂将成为中国高血压治疗的大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