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国家卫生计生委(以下简称国家卫计委)就近年来医疗质量及服务可及性方面的工作进展召开媒体沟通会。国家卫计委医政医管局副局长郭燕红介绍,我国医疗服务总量位居世界之首,医疗质量和医疗服务能力显著提升,医疗质量和可及性进步幅度位居全球前列。
今年5月,国际知名期刊《柳叶刀》发表了涉及195个国家和地区的医疗质量和可及性排名,自1990年至2015年25年间,我国的排名进步幅度位居全球第3位,是医疗质量进步幅度最大的国家之一。HAQ(医疗质量和可及性)指数由25年前的49.5,提升至74.2(全球平均53.7,美国为81.3);排名从第110位提高到第60位。同时,我国国内区域间医疗服务质量的差距,由1990年的6.7缩小到2015年的1.2(2015年全球区域间医疗服务质量的差距为20.1)。
我国医疗质量安全水平稳步提升
郭燕红说,长期以来,我国医疗服务总量位居世界之首且持续上升,医疗服务质量管理任务繁重。经过多年探索,我国逐渐形成了政府监管、机构自治、行业自律、社会监督的多元共治新格局。我国医疗质量的提高伴随着医疗技术的快速发展,以个体化、微创为典型特点的现代医疗技术在临床广泛应用。在个体化方面,疾病的诊断、治疗不再仅停留于病原学、病理学层面,而向患者及病原体基因层面迈进了一大步。同时,以病人为中心的多学科诊疗模式(MDT)不断推进,为患者提供更加全面、合理、科学的诊疗方案。
据介绍,近年来,我国医疗质量安全水平稳步提升。住院死亡率逐步下降,且稳定在较低水平。2015年,三级公立综合医院和二级公立综合医院住院患者总死亡率分别为0.71%和0.48%,较2014年分别下降0.03个百分点和0.06个百分点;手术患者住院死亡率分别为0.38%和0.21%,其中,三级公立综合医院较2014年下降0.03个百分点,二级公立综合医院与2014年持平。
医疗服务效率不断提升,医疗服务能力明显增强,医疗机构抗菌药物使用率下降幅度约50%,医疗机构细菌耐药上升态势得到遏制。
在医疗服务可及性方面,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县域内就诊率平均达到82.7%,较2016年年末增长2.3个百分点。50%左右的县医院能够开展颅脑肿瘤手术、颈椎手术等复杂手术,县医院入出院患者诊断符合率、手术前后诊断符合率、病理与临床诊断符合率均超过92%。今年上半年,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诊疗量占比平均增长4.7%,由上级医疗机构向下级医疗机构转诊的患者数量同比增长15.1%。
多项技术位居世界前列
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院长助理郑哲教授介绍,《中国心血管病报告》数据显示,过去10年间,我国心血管外科手术量从8万例增长到近21万例,其中冠心病的经典治疗手术——搭桥手术的手术量突破4万例;能够开展心脏手术的医疗中心从484家增长到734家。国家心血管病中心前期的全国性研究提示,我国主要心脏中心搭桥手术的整体院内死亡率已降低到2.2%,这是我国心血管外科整体发展取得的可喜成果。
今年6月,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在《循环:心血管质量与结果》上发表了首项关于中国和美国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简称搭桥手术)治疗结果对比的研究。研究结果认为:尽管中美两国社会及人群有很大差别,但近年来中美两国城市地区主要心脏中心施行搭桥手术的院内死亡率已不相上下,客观验证了我们国家心血管外科所取得的长足进步。这也是我国心血管领域开展的首项国家与国家之间的亚专科临床疗效对比研究。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胸外科主任、国际食管疾病学会亚洲主席王俊教授说:“过去提起胸外科,大家想起来的都是开几十厘米的口子,是一个大手术,因为过去胸外科的手术80%都是开胸完成的,胸腔镜只是一个补充。但是现在胸外科80%以上的手术是通过腔镜完成的,开胸只是胸腔镜手术的一个补充。”
“现在,只需要两三个1.5厘米的小刀口就能做完肺癌手术。”王俊说,“目前手术治疗的肺癌病例中,早期肺癌比例较过去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