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预计2017年,随着发达经济体医药市场增速回升,新兴经济体医药市场需求强劲,在国内健康消费升级以及多项政策助推下,我国医药工业仍将保持回暖态势。
医药工业发展持续向好
进入2017年,我国医药工业发展面临的国内外环境将有明显改善。国际方面,发达经济体医药市场增速回升,新兴经济体市场需求强劲,生物技术药物和化学仿制药在用药结构中比重加大。“一带一路”战略全面推进,为我国医药工业出口、结构调整和企业“走出去”带来新的机遇。国内方面,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全面推进,国家对医药工业的政策扶持力度的不断加大,国民健康及预防保护意识不断增强,全面二孩政策实施,居民可支配收入稳步增加,《中国制造2025》、《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医药工业发展规划指南》以及“三品”战略等重大战略和规划相继实施。这些都将对我国医药工业发展形成助推,促进医药工业发展继续回暖。
一方面,优化组织结构是《医药工业发展规划指南》的一项重要任务。按照《医药工业发展规划指南》,“十三五”期间,注册、质量、节能、环保、安全生产等标准将提高,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将日趋严格,绿色改造和兼并重组有序推进,国家治理雾霾力度持续加大,部分领域尤其是环境敏感性的化学原料药的新增产能将得到有效控制,既有的相对落后产能会逐步退出。另一方面,仿制药质量和疗效一致性评价全面推进,大量的中小仿制药生产企业以及部分大型制药企业受制于高昂的评价成本会逐步退出或放弃部分品种的生产。两方面作用的结果将有力改善医药工业的组织结构,大中型医药工业企业的地位将进一步突出,产业集中度将会提高。
此外,企业创新更加活跃。生物医药和高性能医疗器械是《中国制造2025》、《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医药工业发展规划指南》、《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发展规划(2016-2020)》等国家级规划支持发展的重要领域。《关于开展消费品工业“三品”专项行动营造良好市场环境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将支持康复辅助器具、健身产品、智慧医疗产品等健康类消费品的发展,“重大新药创制”、“数字诊疗装备研发”、“艾滋病和病毒性肝炎等重大传染病防治”等国家科技计划、工业转型升级等专项对生物医药、高性能医疗器械的扶持力度持续加大,创新药和医药器械注册审批不断完善。规划的有力引导和政策的强力扶持为企业的技术创新指明了方向,将极大激发企业的创新活力与创新动力。
三大瓶颈亟待破解
首先,2017年医药工业企业面临的成本压力将进一步加大。仿制药质量和疗效一致性评价全面推进,90%以上的医药工业企业将受到冲击。按照业内估算,一个品种的评价成本约在600万元。中小医药工业企业本身实力较弱,难以承受高昂的评价成本。对于大企业而言,由于涉及的品种有几十个甚至几百个,评价成本同样难以承受。节能、环保、安全生产等标准的提高和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的日趋严格,企业面临的环境成本同样不可忽视。原料药、中间体、中药材短缺导致的价格上升,以及人口红利的消失也间接增加了产业链下游企业的生产成本。
其次,药品供给保障问题近年来日益突出。进入2017年,受政策和市场失灵的影响,药品供给波动或将进一步加剧。全面推进的仿制药一致性评价将对部分临床必需、不可替代的药品和低价药供给产生重要影响。受制于药品本身的盈利空间、企业实力、评价成本等多重因素的影响,部分企业可能会主动放弃部分品种质量和疗效的一致性评价进而停产,市场断供风险不可忽视。日益高涨的环保压力、国家治理环境污染力度的持续加大和排放标准的不断提高,可能会导致部分化学药、尤其是原料药生产企业因排放不达标而限(停)产,部分药品的生产和市场供应问题将会出现,市场短缺或将难免。药品招标采购、降低药占比、医保控费等举措,将会进一步挤压部分处方药、尤其存在市场失灵的儿童药、罕见病用药的利润空间和市场空间,导致部分药品生产无利可图而停产,市场短缺或将加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