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战略性新兴产业政策的引导下,我国生物医药技术转移和创新日益活跃。然而,我国医药科技服务业刚刚起步,尚未充分发挥出对医药科技成果的孵化作用。
生物医药创新的资本化、国际化已成大势所趋
清科数据库的数据统计,2012年全球“生物技术/医疗健康”行业共完成并购案例67起,案例共涉及交易额16.95亿美元。在国内,围绕技术和产品的并购,正在加速我国医药产业洗牌。国药集团通过并购打造央企医药航母,诺华制药通过并购在疫苗领域布局。复兴医药并购不断延伸产业链,先声制药通过并购抢占创新制高点。
受环保、土地、劳动力等成本压力和市场空间的制约,全球医药产业链正加剧发生梯度转移。我国具有发展医药产业的多种利好因素,跨国医药企业正以直接投资、内部一体化、虚拟一体化等多种途径加大对中国投资力度。同时,中国正在进入生物医药资本引领的时代,专门做生物医药领域的PE大受追捧。国内新兴私募股权投资机构九鼎2012年募集资金50亿元左右,堪称业内标杆。
目前,市场上医药行业的并购才刚刚开始,此类交易会越来越多,资本的持续涌入,将会极大地抬升并购标的估值。资本界人士认为,以各类风险投资为基础的多种融资模式,从根本上改变了资金与技术创新的对比关系,大幅提高了资金支持创新的效率,分散了创新的经济风险,加速了医药企业创新模式的变化。技术与金融资本的融合是我国生物医药技术转移和转化的关键环节。
随着技术资本化、全球制药工业与中国市场的融合,以及新药开发本身复杂程度的不断提高和药品生命周期越来越短,封闭式的新药研发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制药企业的创新必须在与大学、科研院所、供应商、政府等其他组织的相互作用和影响中进行。
中国医药科技成果转化中心主任芮国忠认为,因为专业性强和资本、人才密集的特点,医药科技成果转化对于产业环境有很高的要求——不仅要有配套的金融、技术、人才和市场服务,而且要有良好优美清新的环境、高度聚集的产业、自主活跃的创新。
伴随着这种趋势,近年来我国新药技术联盟等科技服务性质的机构和实体取得了快速发展,但是目前对于医药科技成果转化的支持力度仍显不足。
医药科技服务业仍被视为科技中介
目前,我国医药科技服务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业内相关各方理解程度滞后,重视不足。这导致了我国在医药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上还存在很多不职业、不专业的地方。
2012年全国生物医药交易规模据估算达到了180亿—200亿元,在这一数字背后,各类医药科技服务业的身影相当活跃。从下表可以看出,北京市医药科技服务业收入逐年增长的趋势明显。
科技部2008—2012年共认定了302家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2010年科技部借鉴欧盟创新驿站成功模式,启动了中国创新驿站计划。但是科技服务业在人们心目中,依然没有褪去中介的印象。在业内人士看来,目前我国医药科技服务并没有得到它应有的地位和认可。
“很多人还认为我们从事的工作还仅仅是‘科技中介’,这说明他们的观念还停留在二三十年以前。”芮国忠表示,“现在单一的研究主体想要依靠自身完成产业流程,基本不可能。而我们,就可以提供一个平台,让合适的资本、园区、人才、企业等社会力量合理的参与进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