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商品名
Istodax
2 CAS登录号
128517-07-7
3 化学名
(1S, 4S, 7Z, 10S, 16E, 21R)-7-乙叉-4,21-二异丙基-2-氧杂-12, 13-二硫-5, 8, 20, 23-四氮杂双环[8.7.6]二十三碳-16-烯-3, 6, 9, 19, 22-五酮
4 合成路线
L-缬氨酸甲酯(I)在BOP(苯并三氮唑-1-基氧基三(二甲基氨基)磷鎓六氟磷酸盐)的作用下,与N-Fmoc-L-苏氨酸(II)偶合,所得产物脱去N-Fmoc,得胺(IV);(IV)与N-Fmoc-(S-三苯基甲基)-D-半胱氨酸(V)发生偶合,得带有保护基的三肽(VI);(VI)脱去Fmoc,再与胺(VIII)偶合,生成四肽(IX);将(IX)中的仲羟基转化为甲苯磺酸酯,之后发生消除反应,加入Et2NH,脱去Fmoc保护基,得中间体(XI)。(XI)与3(R)-羟基-7-(三苯基甲基)磺酰基)-4-庚烯酸(XII)偶合,产物(XIII)经LiOH介导的酯水解反应,得羧酸(XIV);在PPh3/TsOH的存在下,(XIV)经DEAD(偶氮二甲酸二乙酯)或DIAD(偶氮二甲酸二异丙酯)处理,发生环化,生成(XV)。
最终,甲醇溶液中,(XV)在碘的作用下,环合,得目标产物romidepsin。
5 开发与上市厂商
本品由美国GloucesterPharmaceuticals 公司(现为Celegene公司拥有)研制,2010年1月18日在美国首次上市。
6 适应证
本品适用于已接受至少1次既往全身治疗的皮肤T细胞淋巴瘤(CTCL)或外周T细胞淋巴瘤(PTCL)患者。
7 药理
7.1作用机制
本品为一种组蛋白去乙酰化酶(HDAC)抑制剂。HDACs催化组蛋白乙酰化赖氨酸残基脱乙酰基,从而调节基因的表达。HDACs也催化转录因子等非组蛋白脱乙酰基。体外试验中,本品可引起乙酰化组蛋白的蓄积,诱导细胞周期停止和某些癌症细胞株凋亡,IC50值在纳克分子水平。本品在非临床和临床研究中观察到的抗肿瘤作用机制尚未完全明确。
7.2药物动力学
7.2.1吸收
在晚期癌症患者中,当采取4h静脉给药方式并且剂量在1.0~24.9 mg/m2范围内时,本品药物动力学呈线性。
T细胞淋巴瘤患者在为期28天疗程中的第1,8和15天以14 mg/m2的剂量接受4h的静脉输注,最高血浆浓度(Cmax)和血浆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AUC0~∞)的几何均数分别为377 ng/ml和1549 ng·hr/ml。
7.2.2 分布
血药浓度在50~1000 ng/ml之间时,本品血浆蛋白结合率高(92%~94%),α1-酸性糖蛋白(AAG)是主要的结合蛋白。
7.2.3 代谢
体外试验中,本品代谢广泛,主要经CYP3A4酶代谢,少部分经CYP3A5、CYP1A1、CYP2B6和CYP2C19酶代谢。在治疗浓度时,本品对CYP1A2、CYP2C9、CYP2C19、CYP2D6、CYP2E1或CYP3A4无竞争性抑制作用。
7.2.4消除
T细胞淋巴瘤患者在为期28天疗程中的第1,8和15天以14 mg/m2的剂量接受4h的静脉输注,终末半衰期(T1/2)约为3h。在重复给药后未观察到血浆浓度积蓄。
7.2.5特殊人群
肝损伤:未进行肝损伤对本品药物动力学影响的研究。群体药物动力学分析表明轻度肝损伤[总胆红素(TB)≤ 正常上限(ULN)和天冬氨酸转氨酶(AST)> ULN;或TB > 1.0~1.5× ULN和任一水平AST]对本品药物动力学无明显影响。但是中度(TB > 1.5~3×ULN和任一水平A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