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lizarov 骨搬移技术在临床的应用中日趋成熟,但是缺点也很多,如操作复杂、需要特殊装置、并发症多、固定时间长、患者耐受性差,并且在长时间的治疗过程中需要不断拍摄X线片,对患者的放射性损害较大。骨搬移技术的并发症主要有皮肤坏死、感染、假关节形成、对合端偏移、对合端骨不连等,且长期的治疗过程中患者出现焦虑、抑郁等精神疾病。与骨搬移技术相比,诱导膜技术操作简单,易推广,并发症少,感染率低,负重时间早。对于严重感染的开放性骨折,诱导膜技术还能控制感染,改善局部成骨环境。
诱导膜技术的缺点和存在的问题
虽然诱导膜技术在临床应用中优势明显,但是其自身存在一些不足,并且其研究过程中有些关键问题仍未解决。目前诱导膜技术在第1期的固定方式主要是外固定架,使用过程中可能出现骨断端固定不稳定、钉道感染,导致治疗失败。髓内钉虽然较外固定架稳定性好,但是包裹骨水泥后形成的金属-骨水泥结构在第2期取出骨水泥植骨时难以取出,可能造成骨缺损进一步扩大。
因此,在使用诱导膜技术治疗骨缺损时采用外固定架还是选择髓针内固定目前尚无定论。诱导膜技术的并发症有深部感染、骨断端不愈合、骨连接不正、关节僵硬、应力性骨折。对于骨缺损范围较大的患者,需要植入大量的自体松质骨,由于自体骨的来源有限,使用替代材料又无法保障成骨效果,故植入材料的选择需要进一步研究。虽然有实验证实骨水泥诱导膜能够产生VEGF、TGF-β1、BMP-2促进成骨,但是具体的生成机理还需进一步研究。在治疗感染引起的骨缺损患者时,骨水泥内可混入抗生素(常为万古霉素),但是抗生素与骨水泥的比例不能大于1︰5,否则会影响骨水泥的机械性能,导致骨水泥不能很好的塑形,影响手术效果。
诱导膜技术临床应用过程中的改进
固定方法的改进
诱导膜技术最初在第1期彻底清创、骨水泥间置后使用外固定架固定患肢,但是外固定架安置后存在护理不方便、钉道感染、固定不牢固、适用部位有限等问题。后经临床工作者们不断探索,有学者主张采用内固定更为可靠及简便,尤其在第1期首选髓内钉固定,此方法有利于患者早期下地。
植入骨水泥方法的改进
在第1期将骨水泥置于骨缺损处后,第2期取出时发现骨水泥难以取出,出现骨水泥与金属内固定物连接牢固,取出时造成骨缺损范围进一步加大,损伤诱导膜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有学者报道了一种骨水泥间置的新办法。首先根据骨缺损的大小,在体外先用骨水泥隔离体包裹比受区髓内钉稍大的髓内钉塑形,在冷却变硬前用手术刀切开骨水泥,使其成为两个半管,冷却后置入缺损区,用薇荞捆住,在骨水泥半管两端使用少量骨水泥,使其与骨断端连接起来,二期取出时可减少对骨断端和诱导膜的损伤,也可避免骨水泥放热损伤软组织。
展望
诱导膜技术为大段骨缺损的治疗提供了一种新方法,其手术方法简便,适应证广泛,应用范围逐渐扩大,可用于创伤性骨感染引起的骨缺损,恶性骨肿瘤切除后骨缺损,尤其对于创伤后骨感染引起的骨缺损,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诱导膜技术分期手术的治疗方法可以允许骨科医生在治疗过程中根据患者的实际病情调整手术方案,优化治疗方案,减少并发症,使患者受益。诱导膜技术为一些因采用其他方法治疗骨缺损失败的患者提供了再次治疗的机会,为一些原先无法保肢的患者创造了保肢机会。
尽管诱导膜技术在实验研究和临床应用中取得了重大突破,但是其治疗过程中的一些关键技术和理论基础仍然存在缺陷和不足。Giannoudis等提出骨折愈合的钻石理论,总结出成骨细胞、骨传导支架、生长因子、机械环境等因素的结合是骨折愈合的关键因素。诱导膜技术治疗大段骨缺损符合钻石理论的基本观点,在治疗骨缺损方面获得了良好的疗效,但是仍有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
a)诱导膜的细胞成分、诱导膜的血管化机制、还有诱导膜在骨形成过程中的作用需要进一步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