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第
2期
:取出骨水泥,植入自体松质骨,诱导膜可以将植入骨与软组织隔离开,为骨的生长提供了一个相对独立、封闭的成骨环境,使骨祖细胞及其相关因子得以富集保留,并且排除了局部不利因素的影响,如炎性反应、感染等,还可以防止植入骨被吸收。
c)对于感染引起的骨缺损,骨水泥中可以混入万古霉素,随着万古霉素的缓慢释放,骨缺损区的感染得到控制。
d)动物实验表明,同时使用诱导膜和植骨的完整诱导膜技术修复骨缺损的效果优于单纯使用植骨或单纯使用诱导膜修复的成骨效果。
诱导膜技术临床应用过程中需要注意的细节
a)在第1期对骨缺损区进行彻底清创,消除感染,特别是由于感染导致的骨缺损,在植入的骨水泥中可以混入万古霉素,但是要定期检测血液中的万古霉素浓度。有文献报道,当人体血液中的万古霉素浓度超过25ug/mL时,肾损伤出现的比例将明显增加;
b)在第1期彻底清创后,应估算出骨缺损的体积,然后估算出使用骨水泥和万古霉素的量,避免混入骨水泥中的万古霉素的量过少或过多,出现万古霉素未达到有效杀菌浓度或浓度过高导致肾损伤;
c)骨缺损断端的骨必须是健康的,断端有良好的血管床,以便第2期手术植入的骨获得良好的血运,如果有软组织缺损,可行皮瓣或肌皮瓣转移覆盖修复软组织;
d)在第1期诱导成膜阶段,骨缺损区填充骨水泥塑形时骨水泥要包裹两断端,诱导出的膜囊空间应大于骨缺损空间,这样可使自体骨与骨断端达到完好愈合;
e)在实施第2期手术前,必须确保诱导膜囊腔内无感染或感染已控制(在手术前2个月,每隔2周查一次血沉、C-反应蛋白,连续3次复查结果正常),否则会导致手术失败;
f)第2期去除骨水泥,植入松质骨前,打通纤维膜两端,打通髓腔,使骨髓腔与膜囊腔相通,有利于恢复移植骨的血运;
g)在第2期关闭手术伤口时,为防止术后血肿形成留置负压引流管,不应将负压引流管放入诱导膜内,而应该放在诱导膜外的软组织间隙,以避免诱导膜内成骨因子的丢失;
h)第1期外固定支架固定应足够牢固,以使软组织生长良好,防止活动时骨水泥破坏已形成的诱导膜;
i)填充自体移植骨时必须把囊膜腔填满,不留死腔,以免术后感染;
j)缝合诱导膜时张力不能过大,防止诱导膜破裂;
k)手术第2期固定骨缺损断端时一定要牢固,以避免术后骨连接不正或骨断端不愈合等并发症的发生;
l)若第1期手术后6~8周骨缺损区的感染仍未控制或患者正在接受放疗、化疗,可适当延长第2期手术的开始时间,待骨缺损局部和全身条件许可时再行第2期手术;
m) 第2期植入的自体骨,一般为松质骨,自体皮质骨、松质骨、同种异体骨和人工骨均可做为植入材料,但自体松质骨的成骨效果最好。自体松质骨可以从髂骨获得,也可用RIA(铰刀、灌溉、吸引技术)从股骨髓腔获得。但是有文献报道,单独使用通过RIA获得的自体骨时会出现诱导膜囊腔内不规则的骨愈合,可能是因为移植物中心不完全的血管化造成的。当骨缺损范围较大,自体松质骨量不足时,可以用皮质骨、同种异体骨、人工骨替代,但是替代骨与自体松质骨量的比例不能超过1︰3,否则会影响成骨效果。因此,诱导膜囊腔内填充切碎的自体松质骨仍然是:“金标准”,并且大小不能超过1~2mm3。
诱导膜技术的优点和缺点以及存在的问题
诱导膜技术的优点
诱导膜可用于创伤后骨缺损、恶性肿瘤骨缺损、骨髓炎性骨缺损等,尤其对于感染引起的骨缺损,骨水泥中混入万古霉素,可以有效的控制感染,优势较其他方法明显。带血管的自体骨移植技术有骨愈合快、骨吸收少、能够重塑骨皮质的优点,但是也有很多缺点,该技术需要显微外科吻合血管,应用过程中出现的受区并发症有应力性骨折、感染、软组织黏连、骨连接不正、神经损伤、骨筋膜室综合征等。为避免应力性骨折的发生,负重时间较晚,自体骨移植术后1年患肢开始负重。供区的并发症包括自发性骨折、关节不稳、神经麻痹、肌腱挛缩。与带血管的骨移植技术相比,诱导膜技术不需要显微外科吻合血管,受区不发生应力性骨折,供区并发症少,术后愈合快,负重时间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