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长久以来,按照行政级别来评价的公立医院内部管理问题频出,由此还引发医改推进困难。不过,这个横亘在改革道路上的壁垒有望被逐步突破。而整个管理体系改革的“先锋”,正是中国数量庞大的县级医院。据国家卫计委网站消息,国家卫计委办公厅、财政部办公厅近日印发《关于做好2016年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其中要求,2016年,全国所有县(市)要重点探索建立现代公立医院管理制度,推进县级公立医院去行政化,逐步取消医院的行政级别。
通知要求,全国所有县(市)重点完成的改革任务主要包括:推进县级公立医院去行政化、制定并实施县域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巩固取消药品加成的改革成果、合理核定县级公立医院编制、加强临床路径管理,以及控制医疗费用不合理增长等6项(见后文)。
县级医院或成医改“突破口”
通知指出,2015年,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全面推开,取得了重要进展和新的突破。但仍存在各地改革进展不平衡,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仍需深入推进,维护公益性、调动积极性、保障可持续的运行新机制尚未完全建立等问题。
公立医院系统是我国医疗体系的“主力军”。公立医疗体系布局和运行是否合理、公立医院服务是否良好、行为是否规范,直接关系到老百姓的生命健康和就医感受。而县级公立医院作为农村卫生服务网络的龙头,承担着区域内约70%人口的医疗服务量,是县域内居民看病的主要场所。
因此,县级公立医院改革关乎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的成败,也会影响到医改的全局。同时,县级医院具有规模小、区域性强、面临的问题和挑战相对较少等特点,使得其改革具备更强的可操作性,从而成为公立医院改革的“突破口”。
县级医院成行政型市场化产物
公立医院行政化色彩浓厚被认为是阻碍医改推进的“绊脚石”,“去行政化”则是勇敢地搬走这块“石头”的过程。虽然困难重重,但从长远来看,这无疑是件必须要做的事。
长久以来,我国公立医院属于由政府出资举办的公共服务提供者。随着市场化机制的渗透,使得公立医院处于行政型市场化格局中,即:一方面其运营受制于政府管制和保护,而另一方面其运营主要依靠出售医疗服务和药品所得收入。因此,县级公立医院的综合改革的方向之一就落到了“去行政化”。
“去行政化”:留住人才 带活体制
所谓县级医院“去行政化”,即县级医院取得市场主体地位,而政府和卫生行政部门则扮演好监督者的角色,维护医疗市场的公平竞争、监督服务质量。
事实上,公立医院去行政化的关键在于让公立医院取得独立法人地位,比如:建立理事会、管委会等县级公立医院法人治理结构,采取“公开选拔”、“社会招聘”等方式遴选院长,实行“院长聘用制”、医院自行制定符合市场需要的薪酬体制等方式。
随着符合市场化薪酬制度的制定,公立医院行政待遇差别的改变,将有助于改变基层医疗服务机构长期人才匮乏的窘境。因此,只有改变当前公立医院的行政体制,才能依据市场机制,将人才留在基层,进而打破医疗资源不均衡的困境。
此外,“去行政化”还会给医院带来活力,加剧竞争。通过打破“铁饭碗”,迫使医务人员不断学习,提高“身价”,从而使我国的医疗水平整体得到提升。
通知要求,全国所有县(市)重点完成以下改革任务:
1.组建县级公立医院管理委员会,履行政府办医职能,负责医院发展规划、章程制定、重大项目实施、财政投入、院长选聘、运行监管、绩效考核等。落实县级公立医院人事管理权、副职推荐权、绩效工资内部分配权、年度预算执行权等经营管理自主权。探索建立现代公立医院管理制度,推进县级公立医院去行政化,逐步取消医院的行政级别。